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借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银行与企业的信贷经济活动中,总有一些企业以种种借口,千方百计逃废金融债务,致使一部分国有资产悄然流失,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揭开其朦胧的面纱不难发现,逃废金融债务已成为当前亟待割除的毒瘤。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然而,对于执掌着审计大权的中国审计人来说,这句话却要改写。20年来,这些审计人虽然时时与“金钱”打交道。但却从未被钱所困。人们都说这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  相似文献   

3.
“量入为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从一个家庭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来安排生活开支。不量入为出,非基本的消费品方面多开支了,就会影响基本生活的消费,就要借债。一个工厂,如果不增产节约,就会影响积累,  相似文献   

4.
读了《三任贪官与一位书记》一文,我深有感触。王德水身为地级市的市委副书记,却一头扎进钱眼里,眼睛盯着钱,心里想着钱。只要有钱,他总是有求必应,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统统可以“送上领导岗位”。直到沦为阶下囚,他还在钱眼里挣扎,大谈“钱经”。像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怎么能不坏事呢!因为他“见钱心就乱”,哪还有心思去想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李向前 《湘潮》2012,(6):38-41
一次闲聊中,一位现代女孩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颇为纳闷地问:喜儿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呢? 这发问既好笑又很戏谑。在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看来,这问题有点不可理喻。可是,我们又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真”问题,是“现代女孩”们带着一定真诚、不解和以一种向传统道德观挑战而提出的“现代性”诘问。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进步     
倒退三十年,像马玉盈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当先进典型。他不会说大话,不会喊口号,只会说大实话,不高兴了还口出能成为典型——反面典型。 然而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当年的典型铺天盖地,层出不穷,国民经济却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对历史的反动,所以不要小看马玉盈这个典型,这其实是历史的进步。马玉盈不说大话,不唱高调,但在他当书记的短短十几年里,东三道村由一个饭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有上亿资产的富裕村;马玉盈“不讲工作方法”、还骄傲,有时甚至有点“狂”,可村民们还是趁他上山栽树时一致选举他连任党委书记……群众的冷暖在马玉盈心间,而马玉盈,则在群众的心间。马玉盈不说想当典型,曾很不客气地赶走不少记者。然而是不是典型,这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套用一句当年的话说,这叫“历史之必然”。  相似文献   

7.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树立正确的信仰。然而现实生活中,在信仰问题上却存在着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譬如,有人信“钱”,认为“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人信“权”,认为“有权就有一切”;有人信“命”,认为“命中注定不可强求”;有人信“神”,认为“神灵护佑逢凶化吉”;更有甚者,沉迷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之中。所有这些“信仰”,  相似文献   

8.
俗语云:不碰南墙不回头。此语是说那些执迷不悟不听好言相劝的人,他们不到碰在墙上头破血流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不会幡然悔悟反省自己是否走错了路线。这种人就是芸芸众生中最愚不可及冥顽不化的人吗?其实还不是,“不碰南墙不回头”,此话反过来说,就存在着“碰到南墙还回头”的可能,是可救药的。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是“碰到南墙也不回头”,一条道儿要走到黑的。在现代贪官的队伍里,这种被钱迷了心窍、身陷囹圄仍不思悔过,反而强词夺理,编造出一套“歪理邪说”以推脱罪责的人,还真有不少。 “我是人民公仆,花人民一点钱算什么?…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巴南区举办“建区十周年庆典”演唱会,为避开公款“追星”的风险,竟打擦边球采取借款方式举办演唱会,安排政府职能部门——巴南区文化体育局向民营企业借款80万元。然而,在确定出场明星时,文体局与承办演唱会的演出公司产生纠纷,并终止合同,最终闹上了法庭。文体局在更换了演出公司后,虽然顺利举行了演唱会,却欠下债务。巴南区耍的这个手腕确实比较高明:自己不出面,让政府职能部门文体局出面,把演唱会“打扮”成商业演出的样子,好像这样做就不是“公款追星”了似的。实际上, 文体局既然是政府职能部门,其借款也罢,自己出钱也罢,归根结底还是政府行为,花的钱仍然是公家的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何况区委副书记还在借款合同上签了字。  相似文献   

10.
搞廉政建设莫当“叶公”梁文渊,赵宇“叶公好龙”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传说中的叶公非常喜欢龙,家中器物上画着龙,房梁屋柱上刻着龙,然而当真龙真地来到叶公家时,叶公却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值得注意的是,在廉政建设中,“叶公好龙”现象也不少见。有些人提及社会...  相似文献   

11.
对钱的追逐使许多人忘记了许多钱外之事,比如说人间的真诚、爱心,人与人的支持和救助、道德和廉耻。钱的铜臭味将许多人身上附着的动物性更多地激发起来了,当看到那么多人拥有了钱就丧失了理智和廉耻的现象时,人们对于钱这个东西也就有了些误解,有人是将“钱财”称之为“害人之物”的。 然而当我们看到孔繁森将钱捐给了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牧民的时候,当我们读到云南路桥一公司花巨资挽救一位普通职工的生命,这位患病职工所在的单位,为了付出一笔医疗费“全体职工一年的奖金都没能兑现,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时,我们对钱的理解,倒也慰然了。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一个鲜明生动、或褒或贬的绰号。其绰号,或反映人的次第排行;或反映人的身体特征;或反映人的独特性格;或反映人的特殊经历。然而,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却有这样两个人因投身抗日,而得了一个不平凡的“绰号”。这绰号里面,记录着他们那光荣的革命历史,闪现着那不屈不挠、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说来,还真有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哩……  相似文献   

13.
人情送礼风的兴起正经有几年了。群众纷纷口诛,有识之士不断笔伐,记者们写过内参,有关机关发过文件,然而,此风却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人们并不情愿,但却难以不随波逐流。某团支部书记做一即将结婚的团员的思想工作:“能不能从你做起,结婚不再收礼?带个头,咱们把这股风杀住。”团员苦着脸说:“我入厂5年了,随礼花多少钱了啊,我若不收不是太赔了吗?!”团支书岂知,他准备结婚所欠下的债,还指望着靠收礼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就讲述了毛泽东几次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春节即将来临。春节,是个热闹欢快的日子,然而在旧社会,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一个难过的年关。杨白劳没有过得了这个关,在黄世仁的逼迫下喝了卤水。“林家铺子”也没有过得了这个关,在萧条的年景下关店了。解放了,春节才不成其为难过的关。当然,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对被斗的人来说,春节也是个不好过的关。在春节期间,要受到特别的“照顾”,自己得加意小心,否则要被神经敏锐的人抓住“阶级斗争新动向”,在“牛棚”里给增添点“新节目”。只有现在,春节才真正成为一个热闹欢快的节日。  相似文献   

16.
“庙穷方丈富”,是对企业穷困负债、经营者却豪华富有的戏称和针砭。一般而言,庙和庙里的方丈应是穷富共存、同损俱荣的关系,庙穷了,以庙为生的方丈何来奢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两权分离以后,相当普遍地出现了“庙穷方丈富”的反常现象。一方面,企业资金短缺、负债累累,生产经营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经营者却发财暴富、收入惊人,不断追求享受和气派。企业买原料没有钱,却有钱为经理买房购车;职工领不到工资,经理们却照样豪华、奢糜。南京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全市100家非正常亏损企业开展剖亏活动,发现案件线索113起,4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33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有的企业挖出成窝的“蛀虫”。南京市的穷庙是这样,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庙穷方丈富”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探究。 在个人出资并直接经营的个体企业,当企业亏损或不景气时,业主随之困厄,  相似文献   

17.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2003年上半年,湖南有16名厅级干部、121名处级干部“中弹”落马,落马之因多为一个“钱”字。这使我想起了《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国语》立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说的是韩宣子虽然有了公卿官位,却没有多少钱财,叔向认为韩宣子为官有德,所以才贺宣子之贫之穷。从反面讲,倘若韩宣子“不忧德不立,但忧钱不够”,叔向吊之还来不及,还祝贺他干什么?读《国语》,再看看现实中那么一大批中弹落马的厅处级干部,鄙人想学着叔向给公仆贺贫。何谓公仆?《辞海》称公仆为“公人”,是“指封建时代衙门里的差役”。《现…  相似文献   

18.
说钱     
李人凤 《奋斗》2001,(6):49-49
钱,太有意思了,清代袁枚有《咏钱》诗:“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人干嘛还要羞于言钱呢?  相似文献   

19.
她辛辛苦苦地挣钱,节衣缩食地攒钱,却把钱用来兴办“免费福利院”;她是一个37岁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却无偿赡养着一群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人;她不被人理解,遭人嘲讽,却依然痴心不改,奉献爱心;她家财万贯,却衣着简朴,甚至不曾有一双像样的皮鞋;她以福利院为家,与老人、孩子同食同宿同喜同忧;她身为福利院院长,却依然干着厨师和服务员的活计,  相似文献   

20.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5,(1)
向“干部经济”开刀地方政府靠借债养人,借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借债吃喝玩乐,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干部经济”,其最大受害者是国家利益,是党的形象、党群关系和政府诚信。有效遏制政府债务泛滥,必须果断地拿“干部经济”开刀。首先,“干部经济”是违法的,按照法律规定,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举债,地方政府是无权借债的。其次,“干部经济”就是腐败经济,要像治理腐败那样整治“干部经济”。只有这样,才可能扭转政府入不敷出、靠借债过日子的困境和尴尬。(尹卫国)“民情日记”莫变味时下,不少地方要求干部在服务“三农”时记“民情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