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两项长远的宏大的战略任务,也是全党当前和今后最根本的任务。我们今后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建设两个高度的文明而奋斗。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  相似文献   

2.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进  相似文献   

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甚至放弃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因为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才能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硬起来。 误区之一:先后论 这种观点认为,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不高,要建设比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不可能的。,现在应该集中精力抓物质文明建设,等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以后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这种决定作用是就历史发展的总进程而言的,不应该把它机械化和简单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4.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上,实现了三次飞跃,即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演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总结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提,表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  相似文献   

6.
(一) 近年来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很有意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影响,关系非常密切。不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也搞不好;或者会影响它的进程。精神文明不仅仅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建设,还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十四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历史时期。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我们只有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保  相似文献   

9.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他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度出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根本任务。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是邓小平哲学思想运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抓一个文明不行,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不能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圆的内在  相似文献   

11.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魏恩政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更加需要精神文明的保证和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只有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特征。最近,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它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确立和发展的指导和保证;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给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同时,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机遇,开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脱离开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而想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只能是一种空想。在现阶段,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教育科学文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新视野》1987,(6)
1、实行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怎样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这就告诉我们,对外开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首先,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表现在:第一,实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6.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越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牧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不可偏废,缺少任何一方面,农村牧区的社会就是畸形的,就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在指导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始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C,努力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把畜牧业经济搞上去,这是兴区富民的基础,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另一方面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牧区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但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能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既紧密联  相似文献   

19.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23,(11):15-19
<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强调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建设和全面发展的事业。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重温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对于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精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现状,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又说:“我们要深刻吸取近几年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在努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蚌埠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深感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坚持两个文明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