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金 《法制与社会》2015,(1):296-298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章对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究,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一些对策,这对于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分析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根源时,我们发现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容易为大家所忽视的因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所遇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六届一次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行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基本一环",随着以从重从快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为首要措置的综合治理方针的深入贯彻,已使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开始了新的阶段.关于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特浅述如下:一、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由来马克思关于犯罪有过两段精辟的论述:(一)"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的,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  相似文献   

4.
刑罚无疑具有预防犯罪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犯罪人作案前对刑罚风险的主观估计,而犯罪人自身对刑罚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刑罚预防价值的发挥。传统上,青少年犯罪常被认为是一种“不计后果”的犯罪,其实犯罪青少年对刑罚风险的感知、判断并不弱于其他犯罪人,刑罚对青少年犯罪仍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只不过其作用的大小因犯罪青少年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有所差异。另外,一些相关因素,也造成了刑罚对部分犯罪青少年预防作用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犯罪劳动实现形式包括犯罪从事劳动的形式和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形式,通过劳动改造罪犯是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根据,是罪犯劳动的本质属性,但罪犯的劳动如何不符合社会需要,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它的改造目的也难以实现,监狱对罪犯劳动的组织形式也难以维持。因此,研究罪犯劳动的实现形式及其改革发展,必须时刻把握罪犯劳动的改造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且成为一个十分突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呼盟青少年犯罪也非常严重,1-11月份共批准逮捕25周岁以下青少年665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38.3%,比去年同期上升12%,且多为暴力型犯罪,仅抢劫罪就逮捕157人,占逮捕犯抢劫罪的60%。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是社会各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所谓女性性犯罪,是指女性以色相、肉体等性诱惑手段进行的性违法犯罪行为。近几年来,女性性犯罪活动,在女性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这种犯罪行为无视社会公德,破坏社会风气,腐蚀青少年的身心,不能不引起重视。为预防和治理这种犯罪,有必要分析一下其心理动因。心理动因就是驱使犯罪主体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内心动机。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所决定的。犯罪动机也不例外,也是由个体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所决定的。根据女性性犯罪的不同需要结构,女性性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由贪图物质享受的需要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调查情况说明,少数青少年之所以走向犯罪,直接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客观上的不良影响和他们主观上的弱点。但是,和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也有一定联系。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溺爱。主要是父母和家庭溺爱。在七十名犯罪少年中,有三十七人是独生子女和末生子女(即所谓的“老疙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处于特殊地位,吃穿玩都受到不同于一般兄弟姐妹的照顾,以至养成了任性、骄横、追求享乐、追求吃穿、追求虚荣等恶习。有的家长甚至往五、六岁的孩子脸上喷烟,教给孩子喝酒、赌博。这对孩子后来走上犯罪道路有很大影响。极少数教师也有偏爱、娇纵学生  相似文献   

9.
希腊于2001年新起草的少年刑法草案吸收了当代心理学、社会认知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将18至21岁这一年龄段虽已成年,但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纳入了青少年刑事司法体系,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希腊少年刑法特别注重教育思想,在司法实践中尽量避免适用自由刑,甚至允许将自由刑转换为罚金刑和公益劳动,视自由刑为最终手段。这对于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定性和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分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团伙犯罪归属的具体形式上。在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紧跟国家刑事政策,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努力契合“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政策要求,多从青少年自身寻找团伙犯罪的原因,提出“严打说”、“感化说”等防治对策。随着研究思路发生变化,学界提倡“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再仅仅将犯罪归结于青少年自身因素,更多的是从青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探求犯罪根源,并提出“法律完善说”、“特征预防说”、“综合治理说”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犯罪学的研究证实,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容易产生犯罪。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的缺失,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现阶段突出的民工子女犯罪现象再度说明了教育的缺失与青少年犯罪存在内在联系。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上海市宝山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民工子女的犯罪现象非常突出,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也非常严重。关心民工子的教育问题、犯罪问题,探索以教育的手段探索预防民工子女犯罪,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科技推动改革,传媒勾画未来——以互联网为新动力的大众传媒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冲击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许多青少年犯罪与媒体暴力、黄色传媒甚至犯罪新闻的报道都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通过家庭督导、学校教育和社区预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大众传媒,同时提高媒介自身素养,传播优秀主流文化,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3.
范雯雯 《政府法制》2012,(28):46-47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存的“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现象因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巨大影响,一直是社会研究的重点,而青少年犯罪则更成为其中的一个重中之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正日益突出,犯罪率上升,主体低龄化、扩大化,犯罪现象复杂化、智能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分析其原因,有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等个人原因,也有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的因素等。而在这诸多原因中,家庭因素是最直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近年 来,我们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 法治校,努力改善育人环境,注重青少年的法 制教育,为帮助他们树立初步的法律意识,强 化他们的法律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 中我们主要开展了5种探索。 一、落实法制教育责任制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犯罪 呈现上升的趋势,校园伤害事件也偶有发 生。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分 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已是学校教育的一…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进行了调查,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当前,青少年…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其中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传媒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罪案报道刺激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黄色传媒扭曲青少年的性观念、商业传媒助长青少年的消费主义倾向、网络世界颠覆青少年的传统伦理。  相似文献   

17.
陈宏 《犯罪研究》2010,(5):86-92
刑事责任伴随着犯罪的产生而产生,犯罪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减少这一现实也是刑事责任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就指出:"罪责学说的发展是衡量刑法进步的晴雨表。"行为人犯罪后要承担刑事责任,一方面影响具体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犯罪的发生。“无责任则无刑罚”这一刑法重要原则的表现就是“国家通过刑事诉讼对犯罪行为人适用刑罚,以刑事责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扭曲的尊严     
城市流浪人员是一个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同时也是一个犯罪高发群体,其犯罪问题已发展为一个社会问题。流浪人员作为与家庭、社区关系断裂的群体,这些人大多自青少年时期即开始流浪,自小受到不良生活经验的影响,产生扭曲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因为缺乏正常的知识教育而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没有其他正常的谋生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仇金妹  高燕丽 《证据科学》2007,14(4):I0003-I0006
目的目前尚未见有关比较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犯罪特点的报道,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方法将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农村与城市违法青少年案卷资料逐一登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项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除了在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外,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犯罪司法鉴定临床特点存在多处相似点。结论除了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医学因素也是引发农村和城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82,(8)
近两年来,经过采取整顿治安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温州市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治安情况已有好转,青少年犯罪发案率有所下降,但青少年犯罪仍是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综合治理,就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任务,更是司法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犯罪,有历史的、社会的、生理的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部的和外部的两大原因.我们认为,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把内在原因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任何犯罪都是主观原因起决定作用的,客观原因只不过是产生犯罪的外部条件或者对犯罪意图的诱发.教育、挽救、改造犯罪青少年,指的是通过改造他们的犯罪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