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社会学,简单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研究社会的学问;其目的在于探索有效控制或管理社会的具体理论和方法。把研究社会现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法国人孔德。他在一八三九年出版的他的著作《实证哲学》第四分册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学科的思想,并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孔德认为,宇宙现象是很复杂的。整个宇宙现象可以划分为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熊吕茂 《学习论坛》2008,1(3):29-32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关于哲学与人生、人生之目的、人生之境界、道德之意义、人生观问题解决之途径等人生哲学思想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纵观冯友兰的哲学理论体系,他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克制人的贪婪欲望,调和人与人之间因欲望所发生的冲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文化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的哲学体系具有宏富的内容,在本体论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学说以及精湛的辩证学说,达到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在人生哲学方面,则有“性日生日成”、“珍生、务义”等学说。王夫之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王夫之人生哲学对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丽 《求实》2003,(Z1):91-92
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精神却在“自然”两字。所以,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又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呈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表现出顺应自然、返朴归真、“重生轻物”、淡化名利、超越现实、追求人生自由而平等观点。 道家人生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里,道家和儒家一样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庄子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中精华之一.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将有限个体"小我"融入于无限宇宙"大我",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了一个终极性的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虽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根本上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7.
徐訏在文学史上被划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有很强的哲学性。本文从哲学的基本划分和人生哲学两方面着眼浅析徐訏创作中的哲学思想,论证徐訏思想中世界万物和谐统一于上帝,不可知论的形成原因以及人的定位和人生态度等哲学问题,通过分析徐訏小说创作中哲学思想的体现,管窥徐訏哲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中的根源意识,既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又不是生成论意义上的,他所谓“天人本至”的“本”,只是“统一”和“包含”,他又将之化约为“物质”和“气”,认为是客观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包括:非本体主义的“本”和线形过程,人同自然的双重关系,“合群”的“社群哲学”。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人的理解,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历史生成过程,构成了对现代哲学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黑格尔的辩证理解,人的生成是充满了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哲学中的人的生成思想与现代哲学家的观点也有了显著的不同。黑格尔是从人与动物共有的非理性的欲望切入开始考查人的,由于人的欲望的辩证运动,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状态被黑格尔一一展示于人们面前,其中尤其是黑格尔论述的“他人”的地位、主奴关系、死亡意识、劳动等思想,既显示出黑格尔对现代哲学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包含了黑格尔哲学与现代哲学不同的别具特色的对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韩震,1958年5月生,山东省阳谷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985”工程“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创新基地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比较年轻的哲学工作者,在谈到自己选择哲学专业的原因时,韩震认为是由于他的学术研究与其所处时代和生活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他说“:哲学是在思想中把握时代,我的研究也必定是我对时代的某种反思。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也是我个人成长史上的转折点。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我当年参加考试,1978年春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体现了我们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研究儒家德育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的德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儒家的德育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前提。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惟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否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曾借鉴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资料。其借鉴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在批判谬误中发现真理。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其父亲、师友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很早就追求“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强调选择那“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很自然对黑格尔哲学发生了兴趣。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他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并想通过对宗教和普鲁士国家的批判来促进社会进步。但马克思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有分歧,表现在对哲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他认为,哲学应成为改造非理性现实的武器。这为他不停留在恩辩哲学的圈子里,而是积极参加现实政治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耀南 《新视野》2006,(3):50-52
假如我们把大于个人的单元称为“共同体”,则各种立足“共同体”的理论或学说,就都是反个人主义的。这种理论或学说在西方思想中始终存在,只是不占主流而已。。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是西方人到目前为止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视野并不是最大的。还有比“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如“太阳系共同体”、“银河系共同体”,直至“宇宙共同体”。这个“宇宙共同体”是中国历代哲人所倡导的。“宇宙共同体”正是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真正一以贯之之“道”, 是中国文化真正之“道统”。在“全球化”时代,这个“宇宙共同体”的总体框架是可以保留的。  相似文献   

14.
艾思奇,一个奇怪的名字,不少人还以为是个外国人,原来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写过一本书,名叫《大众哲学》,于1936年1月出版。这本“把哲学还给民众”的通俗化哲学著作.不到5个月就连续出了4版.十多年一直成为该出版社的畅销书,创下了连出32版的奇迹。蒋介石骂他的《大众哲学》害死人,还操着浙江奉化口音说:“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15.
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易》之大义——易简、变易、不易的性质、内涵及其关系 ,在哲学层面上来论证以下观点 :“变易”是就宇宙论层面上讲的 ,但汉、宋儒不同 ,汉儒是就宇宙生成论而言 ,关注的是形而下的变易本身 ,宋儒是就宇宙本体论而言 ,着眼于形而上的变之理。“不易”有两种性质 :一种是就宇宙论上讲的 ,指宇宙秩序的恒常性 ;另一种是在价值论上讲的 ,指道德价值的恒常性 ,后者更重要。就宇宙论而言 ,“不易”与“变易”一体两面 ,密不可分。“易简”是宇宙本体的性质。“易简”、“变易”、“不易”三者是互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是在人类中心的人生哲学指导下,带着一种强烈征服自然的愿望,而且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但是这种辉煌成就却反过来统治,压抑着人性,劳动被异化,人也被异化,整个人类文明也因此而处在危险的边缘。金岳霖强烈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而向往和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金岳霖不从人类中心观、自我中心观来观察和处理各种哲学问题,而是从超越形而上的“道”的高度来审视一切。“以道观之”具有一定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及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在现代建立和谐社会背景下对这种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以理学解庄是其庄学的重要特点。理学中的“理”或“天理”范畴、宇宙生成论、“天理”“人欲”观,以及为理学家所乐道的“道心”“人心”之论等,皆被其用于诠释庄子思想,目的在于揭示庄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一致性。林希逸以理学解庄,虽然在很多地方有违庄子之意,却顺应了宋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代风尚,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以儒解庄和沟通庄儒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其庄学带有明显的儒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人根据实践需要可与宇宙发生无限的关系,而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抽象到最极限的"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这对矛盾关系的结果。恩格斯是从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而国内一些学者是在非元哲学意义上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非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反思上,最后还必须抽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其根据在于:一是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二是哲学史上元哲学的反思始终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三是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体现了所有哲学反思的根本矛盾。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标准的提出;其实践意义,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载将易学中的“神化”范畴置于“气”论哲学体系中,使其拥有“气”这一本体依托。他认为“神化”都并非指向现实具体物。而是“气”这个终极存在的本性。“神”是“气”变化的动力因,“化”是“气”的活动形式,而且“神”与“化”有着内在的体用关系。这个本体论的改造,规定了“神化”范畴的形上特质,深化了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明  费菊瑛 《理论学刊》2005,(4):103-106
命运论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便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了一起。儒家主张"知命",道家主张"安命",墨家则主张"非命",他们的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先秦哲学中的命运论。先秦哲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在命运面前必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