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晏阳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其受人关注的乡村建设思想相反,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晏阳初先生的女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唤起了当时中国广大女子的平等、民主意识,对扫除女子文盲,推动女子教育,促进女子解放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Z2):216-217
<正>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的思路晏阳初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晏阳初和同仁们运用从国外学到的社会调查的方法,游历19个省,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的现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探讨,晏阳初制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平民教育"的计划和方案。在河北定县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新中国成立以后,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并在日本、印度、印尼、泰国;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是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就在河北定县创办乡村教育。1940年代,他又在重庆北碚歇马兴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创办了乡村建设实验区。他说,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建设运动。他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曾经遍布大江南北,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与现代社会改革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是吸收西方教育思想和适应中国国情的产物。它肇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促成了中国人自办女学思想的产生。民国政府时期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波三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区域对女子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发展女子学校教育,女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且在社会事务中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肖梅 《党史纵横》2003,(9):38-39
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因为穷困而失去读书机会的人.晏阳初,这位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生于四川巴中县的美籍华人,以一生的经历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被誉为"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挑战者","乡村改造的实践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1943年他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齐名,这也许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在世界上受到的最高赞誉.  相似文献   

6.
李莹莹 《世纪桥》2012,(11):73-74
女子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把中职女生培养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应用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而女子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挖掘和培育女子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应该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入手,从而突出女性意识、女性修养和女性品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倡导的乡村教育运动,核心是通过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来实现民族再造之重任。他在充分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真知灼见,对当今现代化建设仍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冰克 《党史文苑》2008,(11):27-2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倡导的乡村教育运动,核心是通过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来实现"民族再造"之重任.他在充分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真知灼见,对当今现代化建设仍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强调建设与教育不可分,运用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他们的实验不仅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也重视人才的培养,强调乡村变革和乡村建设必须始终以人才作支撑。以上做法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秀霞 《理论学刊》2005,1(9):106-107
清末,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女权、提倡女子教育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呼声;同时,伴随着实业教育思潮的兴起,发展女子实业教育也被郑重提出。民国时期,女子实业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中山、张謇、蔡元培、黄炎培、邹韬奋等。他们从多个方面探究女子职业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一早在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就以生利分利理论为武器,深刻地揭示了实业和实业教育对中国救亡图存、求富求强的重要意义,突出强调了女子实…  相似文献   

11.
王杏梅 《世纪桥》2012,(11):30-31
1923秋,晏阳初等人到苏州宣传平民教育,发起平民教育运动,成立苏州平民教育筹备会后改为平民教育促进会。1924年,苏州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第一届平民学校,招收十二岁以上不识字的平民教其识字和常识。之后,各社会团体和个人雀苏州城区相继开办平民学校,还出版平民期刊。苏州平民教育运动为不识字的平民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更多的平民关注了教育,有利于打破“贵族教育”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平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准确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涵义,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同属于法治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但二者与不同的政治生态紧密相联,有着根本不同的内在逻辑,在产生历史、追求目标、教育内容、理论依据、实施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区别。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具有马克思主义属性。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主张从教育入手,改革教育,开启民智,训练乡民,履行乡村,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兴办卫生、商业、消防、体育等项事业.企图通过科学、文化的传播,来改善中国农民的处境与前途.晏阳初强调中国农村的"愚、贫、弱、私",是民智未开、文化失凋的结果.为此主张进行文艺、生产、卫生和生计四大教育,从增  相似文献   

14.
罗丽霞 《党史纵横》2009,(11):24-24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人贡献,他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相教育制度形成的始创者,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趣”的主张,使北犬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此,他被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15.
董雪梅 《理论学刊》2006,(7):100-103
西方来华传教士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开创了具有西方近代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教育;其二,教会女学开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三,传教士教育团体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四,传教士鼓吹新教育并直接参与了中国近代新教育运动。  相似文献   

16.
略论近现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反帝爱国、救亡图存。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进行,并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女子教育从萌芽到发展的百多年历史,经历了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斗争,经历了对各种旧礼教、旧观念的颠覆和反对,她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知识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中实现她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因此,女子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进。女子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促使她们自我觉醒的过程,反过来,这种觉醒意识又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F0004-F000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施“多向选择、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陈出新,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等职。此外,他还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理事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9.
“隐形教育”,是相比“显形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入世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特别是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仍然坚持和强调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种显形教育,而且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探索进行隐形教育的崭新途径。这对于在新世纪里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的西方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宗教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目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国教育内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