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古代军事犯罪死刑适用的特殊制度(一)特殊程序制度1、战国时在军法中的广泛适用"缘坐从死"制度早在商朝时,我国就己经确立了在死罪中缘坐及于死刑的原则。春秋战国时期,缘坐制度开始大量和广泛适用。所谓缘坐包括了"连坐"和"族诛"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与死刑犯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因与死刑犯的某些特殊社会关系,如邻居、同处为官、同部队的战友等一并受牵连、受刑罚;后者是指与死刑犯有血亲、姻亲等关系的人同受刑罚。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了死刑的大量适用。  相似文献   

2.
沈安琪 《唯实》2008,(1):69-72
中国和美国至今仍然保留死刑。对比中关两国死刑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研究两国在保留死刑制度上的差异及原因。虽然在中国短期内尚不可能废除死刑,但在实际的定罪量刑过程中对死刑的适用越来越慎重。  相似文献   

3.
限制和废除死刑是我国当前刑法的发展趋势。对于职务犯罪来说,可以利用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的设置以及量刑、自首与立功、追诉时效、死缓制度、刑罚执行等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4.
姚烨君 《学习月刊》2010,(22):33-34
一、我国古代军事犯罪死刑适用的特殊制度 (一)特殊程序制度 1、战国时在军法中的广泛适用“缘坐从死”制度  相似文献   

5.
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法手段。近些年来,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我国法学界主张减少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死刑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目前我国应暂时继续保留死刑,但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通过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6.
王志亮 《学习论坛》2010,26(5):67-7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的作用和存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我国也不例外。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我国法学界给予了充分关注,由诸多因素所决定,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我国应完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10,(16):26-26
刑法酝酿第8次大修:一是“少杀”,削减死刑罪名,控制死刑适用;二是“长关”,严格控制减刑和假释的适用,解决现实中死缓和无期徒刑实际服刑过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理论上和立法上的热点。本文从从死刑的概念、基本特征方面论述了死刑的基础理论,并通过保留死刑、限制死刑、方面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予以介绍。进而,提出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的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纪录 《廉政瞭望》2006,(12):15-15
近年来,关于对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是否适用死刑的问题,议论争论持续不断。了解一下贪官适用死刑的存废之争的有关观点,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今后我国法律走向,清醒看待死刑对反腐败的作用,正确理解近几年对贪官个案的定刑尺度,是非常有益的。主张对贪官免除死刑的理由:1.废除死刑是  相似文献   

10.
赵琳 《求实》2005,(Z1):215-216
死刑是剥夺人的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具有绝对的不可逆转性,它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也必将因法制文明的发展而消亡.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已废除死刑,在保留死刑的国家里,也都对死刑的适用采取了审慎的态度,真正在实践中频繁执行死刑的已经微乎其微.各国对死刑的控制,主要通过实体控制和程序控制两方面实现:实体方面的控制如对适用死刑的罪种、对象和犯罪主体等方面的限制;程序方面的控制则主要体现为提高死刑案件的审判级别、采用强制辩护制度、规定专门的死刑复核程序和对执行程序作特殊规定等.  相似文献   

11.
陈阳 《求实》2005,(Z2)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认真研究和正确使用死刑复核程序,对于保证死刑的质量,正确的适用死刑,严惩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五十多年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和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也相应地进行了立法上的调整和变更,然而这一程序仍然存在立法与实践上的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渊源和现状死刑复核制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规定死刑核…  相似文献   

12.
死刑又称生命刑,其特点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在被人类运用了几千年后,从1764年开始,死刑受到思想家的挑战。文章对死刑限制适用展开理论思考,探讨了死刑的价值、功能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改革我国死刑适用的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刑事责任轻缓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课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老年人犯罪都有相应的从宽处罚法律制度,我国古代及近代的立法亦有规定。我国应从完善指定辩护权、讯问审判在场权、不适用死刑和减轻刑事责任等方面对我国刑法关于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认定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2007年通过并且已于2008年8月1日施行的《反垄断法》法典中也有适用除外的个别条款,但总体上看不够明确、不够系统。初步建立起来的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在不少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恰当地界定适用除外的范围就是完善该制度的关键环节。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不能过宽,主要应当包括:农业、国家垄断行业等特定的行业,工会组织、消费者协会和劳工等特定的组织和人员,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等特殊领域。  相似文献   

15.
法理上将抢劫罪区分为基本类型的抢劫罪、结果加重类型的抢劫罪与情节加重类型的抢劫罪,这种划分符合我国刑法关于抢劫罪死刑设置的原意,且更有利于运用加重构成理论以及其未遂形态来限制死刑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死刑必须严格遵守死刑程序用尽原则。在对抢劫罪进行死刑司法控制时,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对象等,同时必须考虑其是否存在酌定量刑情节,通过刑事和解结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而且还可以起到限制死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应遵循公正、功利与人道三大原则。死刑是起源最早的刑种,在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一直占据着刑罚体系的主导地位。死刑制度走向历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死刑,保留或是废除,限制或是扩张,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我国作为保留死刑的国家,限制与减少死刑已受到立法和司法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杨华 《求实》2006,(Z4):98-99
死刑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从而达到防卫社会的刑罚方法.正因为死刑的严厉性和巨大的威慑作用,历史上各国统治者无不重视死刑的使用,把死刑作为对付危害其统治最严重的犯罪的重要手段.但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在适用死刑的过程中对死刑认识的不断深化,死刑是否正当受到了怀疑,我国学术界对死刑的存废亦争论不一.笔者试从我国现状出发,探讨死刑的法律价值以及死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沈安琪 《唯实》2011,(5):77-80
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体现了我国限制死刑的立法趋势。死刑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手段,在价值论上主要体现为效益性、公正性、非人道性。我国目前废除死刑还不可能,但限制死刑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限制死刑不仅可以从司法实践上进行控制,更可以建立完善的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立军  赵静 《理论学刊》2014,(4):100-104
在我国,以死刑问题学术研究为代表的精英思维已达成了限制乃至废止死刑的基本共识,但它尚未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观点互动,远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对死刑决策实践影响有限。特别是它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亟待澄清,较突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死刑国际潮流、政治领袖的个人意见与死刑决策的关系。不过,尽管死刑问题精英思维存在诸多弊端,但它毕竟代表着死刑发展方向,应将其作为引领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标。  相似文献   

20.
程序正义需以善良制度与时间为实现条件。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Jones的死刑执行过程反衬出加州死刑执行制度的运作失灵。加州死刑执行与管理系统是否违宪可从重要义务命题、量刑恣意禁止命题、刑罚目的正当化要求命题等三方面展开论证。我国应通过实证统计系统来正当化法官在个案中的量刑决定,不仅应包括系统设置的规范性理据,还应包含量刑因子本身所可能蕴含的意识形态。执行死刑本身不是单纯的让被告伏法而已,而是一连串的决策进行与筛选机制的运作,背后涉及诸多伦理学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