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乘马在行军途中,忽然田中惊起一鸠,由于曹操所乘之马眼生,便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大块麦子。曹操立即叫住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却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这时郭嘉说:“古考《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在史学界早已取得共识。但在大多数市井百姓的心目中,曹操却一直是一副白脸奸臣的形象,虽然也曾有不少人想为他翻案  相似文献   

3.
打龙袍与割发代首咏谷书载:李后蒙冤,流落在外,成了瞎老婆子。幸遇包拯,查得李后是当时皇帝仁宗的生母,始得沉冤昭雪。李后被接回宫后,痛斥仁宗,并命包拯杖责。既要维护孝道,又要不伤皇帝的尊严,包拯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打龙袍。结果是龙...  相似文献   

4.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也许众所周知。曹操因自己不慎踹倒麦子,触犯了自立的要斩首法条,而仅以割发表示自己认错的诚意和悔改之心,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也是该杀头吗? 一个单位(集体)除了要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外,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许多管人管事的规章制度,但有的领导者对待触犯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在处理方法上常常“变形走样”。如以罚款、扣发奖金、停发几个月工资、开除留用、记过处分等形式代替更为  相似文献   

5.
史载:曹操率部行军,其坐骑受惊吓入麦田,违反了“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自立军令,便立即拔下自己的一束头发以代斩首。处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社会,曹操能割发代首以自责,应属难能可贵。然而,1700多年后的今天,一些地方仍袭用曹公的作法便大谬不然了。例如:有的违反了党纪政纪,不是按党纪政纪追究,而是以扣发一个月奖金代之;王某领导的单位亏损近百万元,星夜送给上司一个“红包”后,上司“经过研究”,王某被调往“因工作需要”的新岗位去了;有的触犯了刑律不按刑律处罚,而以党纪政纪代之……据悉:某市有个工厂的厂长(…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书报可谓一喜一忧.所喜者,中央出台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对于因在廉洁问题上违法乱纪的,在惩处当事者之外,还要严肃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这是中央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治本之举,闻之者无不拍手称好.所忧者,读《三国演义》看到一则故事:曹操在一次行军中,因正值麦熟,为了防止人马踏坏沿途百姓麦田,遂严明军令:“大小将校,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曹操自己所乘之马偏偏受惊踏坏麦田,若按军令,曹操恐怕只有一死,而曹操毕竟身为“领导”,最后只是“割发以代”,割掉一束头发了事.读过这段故事,不禁又让人有些担忧,追究领导的责任能否落到实处?在近几年的反腐败斗争中,一大批贪官污吏被依法严办,这些人的一桩桩罪行并不是在一朝一夕犯下的,而是有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上级主管领导肯定不可能一概不  相似文献   

7.
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描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兄弟,开始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崭露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立"军令状"的情节,比如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里,就有关羽以脑袋做担保上阵的情节。第四十六回"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里,诸葛亮也是预先立下了军令状的。当然最著名的是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马谡立下"军令状"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刘兴亮 《政府法制》2014,(35):47-47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尽情演出,不仅充满戏剧张力,也展示着领导与管理的艺术。曹操“割发代首”,展现了领导者的自律,阐释了以身作则、为人典范的领导主题。诸葛亮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相似文献   

10.
张强 《金陵法律评论》2006,3(5):125-130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赤壁之战的节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言语与语言.赤壁之战的语言可分为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这两个部分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构 起到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二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用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将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拉长,多层面地强调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节奏.三是情节与非情节.情节与非情节作为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不但决定了故事的发展速度,而且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11.
钟洪奇 《法人》2006,(11):32-33
所有的公关工作可以强化事实,但不能违背事实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仅仅用于消遣的历史文学。但在我眼里,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一部公关巨作。谁给曹操画了白脸?几乎每一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清楚地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崇高美的角度来论说《三国演义》的美学品格,首先从宏大结构和独特的题材表现来论说,其次在人的精神方面来论说,这其中又包括在激烈的冲突中展现悲剧人物精神的崇高美;在特定环境中凸现悲剧人物道德的崇高美;在悲剧氛围中烘托悲剧人物品格的崇高美三个方面的论说。  相似文献   

13.
毛应民 《政府法制》2011,(20):40-4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左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1938年5月3日,毛泽东在对抗大三期二大队学员的讲话中说,他在井冈山时,有一天想到土豪家里去看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反映出毛泽东对读《三国演义》一类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1月4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公开审理涉及《中牮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甘冒险”条款的首例民事案件,并当庭宣判,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因在自发组织的羽毛球比赛中被对方击出的羽毛球击中右眼受伤,宋先生将球友周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各项费用。  相似文献   

15.
假投降为缓兵之计《三国演义》第一百八十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讲到孙权死后,执掌曹魏军政大权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认为东吴的新主孙亮"幼孺,其隙正可乘也",司马昭为大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塑造成宽厚、仁慈、爱民的贤君形象,以他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试图建立合乎政治道德、维护百姓利益的理想政权。但是,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刘备迫于现实利益的压力,为了政权本身,不断向现实妥协,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甚至将理想作为自己获得民心、夺取政权的手段。虽然刘备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但是却付出了放弃理想的代价。作品以刘备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在封建时代,以民为本等合乎道德的政治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检察》2004,(1):57-58
阿荣旗检察院为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的若干规定》,切实保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给在押人员发《明白卡》。  相似文献   

18.
《尚书》历来被看作是政事资料之汇编 ,本文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对《尚书》进行诠释。作者认为 ,《尚书》不仅包含行政法律规范、军事法律规范 ,而且还包含有刑事法律规范 ,因此 ,可以将《尚书》作为夏、商、周三代法律文本来解读 ,从而有利于我们窥见夏、商、周三代法制建设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组《放言》诗,其中的第三首是讲辨材真伪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前提是识别人才。这是一门大学问。古代把察人、选官的工作称作“铨衡”。“铨衡”这个衡量轻重的器具,到了后来,就成了借用来表达考察、评选官吏的工作。由于识别人才的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古人反复强调要“精察之,审用之”。如何精察、审用?吟诵再三,可以得到如下三点启示:其一,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考验,事物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尊刘贬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末,特别表现在对刘备、曹操两大集团代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罗贯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糅合民众情感,不仅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人民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