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道、为政之策,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然而,近年来,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现象频现,社会诚信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并且缺乏法律体系的保障和支撑,社会诚信服务市场及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等。有效、可靠的社会诚信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诚信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讲诚信与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因此,树立诚信的经济观,有利于全方位促进社会诚信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经济学认为,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是实现整个经济最优均衡、使得交易主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通过增加信息披露和传播,减少失信行为发生的条件;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强化惩戒机制,改变失信的收益和代价比率;深入宣传教育,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创新金融交易,以经济手段推进诚信建设就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袁忠  王岩松 《电子政务》2008,(11):101-103
对当前哈尔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虽然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信用信息资源分散管理等问题.因此,应以信息化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机制,整合信用信息资源,由政府相关部门对信用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初具雏形。据市信息委主任范希平介绍,今年以来上海围绕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使用、失信主体惩戒三个关键环节,继续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在信用立法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法规。今  相似文献   

5.
信用经济是道德诚信的基础,道德诚信是信用经济的主观条件。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的信用经济和道德诚信二者和谐发展,应加强信用经济立法,进一步推进信用经济信息共享公开,加强信用奖惩机制建设,将学校诚信道德教育与信用经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社会资本形成的博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社会资本获得的基础是企业家的诚信品质。企业家诚信品质的获得有其内在的博弈机理,在单重博弈中,企业家可能出现诚信行为,也可能不出现诚信行为,但是在多重博弈中,只要企业家有较小的诚信概率存在,企业家一定会出现诚信行为。为了促进企业家的诚信行为的产生,应该建立企业家市场,创造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家本身也应该创建相关的社会网络,建立充分的信息流。  相似文献   

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配套规章,巩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强化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扎实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政报》2014,(23):14-1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配套规章,巩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强化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扎实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  相似文献   

9.
诚信监管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有利于矫正证券期货市场失信现象.诚信监管在本质上是诚信信息的监管,是以动态化的方式实现立体式的监管效果,并最终走向法治监管.诚信的伦理学起点决定了将其纳入法治范畴的必要性,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泛化决定了将诚信纳入法治监管的必然性,而诚信的法制精神以及法的功能则为诚信监管的法治化提供了可能性.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稳定的制度预期、严格的法律依从、良好的社会评价,以及适当的惩戒机制,都是促使证券期货市场实现诚信监管法治化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诚信缺失的制度安排,当前也具备加快推进的基础条件。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应由社会诚信法律法规体系、社会诚信规章体系、社会诚信宣教制度体系构成。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应以个人诚信领域、商务诚信领域、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领域为重点,在方法途径上要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去考量和谋划。  相似文献   

11.
诚信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责任感和信赖感的社会,是一个信用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社会的诚信包括公民的诚信、企业的诚信和政府的诚信,其中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这是由政府的特殊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诚信社会如何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社会的建立至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必要条件,那就是建立以诚信为本的社会诚信体制,涵盖政府、制度、组织、社区和个人。其中,诚信政府的建设是核心。第二个是充分条件,即建立保证社会诚信体制灵活运转的社会诚信机制。诚信社会建设可以采用信任训练法等专业方法宣传普及,组织诚信行动和考核评比等。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规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普世的行为准则。构建以政府诚信为主导、个人诚信为基础、企业诚信为引擎的社会诚信系统是社会良序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立足之基。夯实社会道德生存基础,应悟鉴中外社会诚信运作模式,健全教育机制,强化思想引导;完善评价体系,严格诚信记载;落实监督程序,严肃失信惩戒,构建一个长效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侯跃保 《湖湘论坛》2003,16(4):78-79
一、诚信是会计业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诚实、守信。诚信的核心问题 ,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时要关心、理解他人利益。几千年来 ,我们一直以诚信、守信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人无信不立 ,会计业更是如此。会计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直接面对使用者 ,尤其是领导者的决策信息资料 ,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完整性、易获性、规范性等特征 ,有着其他信息无法替代的作用与优势。会计信息可以引导与优化资源配置。从社会资源配置看 ,会计信息提供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获利水平和现金流动状况 ,能够有助于现实的或潜在的投资人、贷款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经…  相似文献   

15.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针对当下社会出现个别诚信缺失等问题,应尽快着手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其中,提升个人诚信是基础,加强各级地方政府诚信是重点,夯实企业诚信是核心,推进司法诚信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一种品格,是安身立命之本。传承中华文化中的诚信精神,需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三个维度出发,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诚信为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诚信——和谐发展之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锡 《群众》2012,(12):77-78
诚信,顾名思义,即是诚实守信。一个社会和惜发展的状况与程度往往取决于社会诚信。没有诚信的社会往往是矛盾雨出乃至动荡的社会,也是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社会。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既是经济社会和谐的平衡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8.
《山西政报》2007,(19):24-30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91号),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提出的“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洪长安 《桂海论丛》2005,21(4):41-44
诚信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构建诚信社会资本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文章从文化、经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诚信社会资本缺失的原因,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诚信社会资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一、政务诚信是企业、社会诚信的基石和表率 政府是国家信用的代表,没有诚信政府,就不会有诚信的社会。政务诚信乃治国理政之本,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惟政务诚信是瞻。政府遵守承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没有公信力,信用体系缺少支撑环境,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企业难免“虽令不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