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司法理念和现代司法理念的认识,认为司法理念的实践必须以法官思维为依托。比较传统法官思维和现代法官思维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法官思维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思想,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合理途径。并指出法官思维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法治完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司法良心失落既有历史传统中法治文化薄弱,先天不足的原因,又面临司法实践中的诸多现实困境。制度与文化的并举成为奠基司法公信之路。健全的司法制度为法官司法良心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约束着法官的司法良心;文化道德教育培育着法官的司法良心,重塑着法官的司法灵魂。  相似文献   

3.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集体本位,导致权力本位、人情优先、无讼的理念,现实中成为制约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文化因素。开展法制教育、推广法治典型、营造法治环境,是促进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养成法治思维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4.
法官职业化和精英化是法治对现代司法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基本途径.我国法官职业化建设存在诸多现实障碍,通过积极推进法院体制改革、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完善法官遴选制度、促进法官专业化和裁判独立,是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司法制度的建构和顺畅离不开法官的职业化建设,法官需要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品质,而这种品质应以法官所特有的职业思维为内蕴。本文立足于这种认识,从分析法官思维模式的特质入手,解析我国长期以来对法官思维模式的错误认识,从法官思维的立场维度、路径维度以及方式维度出发,提出建构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官思维模式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法官能够更好地担负起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凸现司法效率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刑事裁判文书增强说理性不仅是回应司法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法官运用法治思维判决案件的直接体现,更是树立司法公正之司法权威的必由之路。逻辑清晰的论证与条分缕析的阐述不仅可以增强裁判文书的可接受性,更有利于推动刑法学研究的理论转向。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法官裁判不敢说理与不愿说理的现实困境,要破解判决说理不充分的现实困境:理念上,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基本原则的重申与引导必不可少;制度上,"繁简分流"与"负责人办案"制度保障不能流于形式;技术上,法律修辞的方法、说理方式多元化与量刑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裁判文书增强说理性不仅是回应司法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法官运用法治思维判决案件的直接体现,更是树立司法公正之司法权威的必由之路。逻辑清晰的论证与条分缕析的阐述不仅可以增强裁判文书的可接受性,更有利于推动刑法学研究的理论转向。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法官裁判不敢说理与不愿说理的现实困境,要破解判决说理不充分的现实困境:理念上,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基本原则的重申与引导必不可少;制度上,"繁简分流"与"负责人办案"制度保障不能流于形式;技术上,法律修辞的方法、说理方式多元化与量刑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因其具有其他社会控制手段所无与伦比的技术可操作性而成为最佳的社会关系调整器,但法律在创制、运作以及对社会关系的作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局限。要使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得以良性运作,需要法官养成独有的法律思维;面对法律冲突,法官在适用法律时要回避法律冲突,能够在冲突的缝隙中选择适用正确的法律,履行审判职能;法官要援用法律原则和精神、社会习惯,以及学理,运用法律方法对法律进行解释,将司法意图潜移默化到具体的案件中,体现司法意图,实现法官裁判权。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改革背景之下,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建设越来越需要专门法律人才的参与。律师和法官、检察官作为法治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二者之间具备共同的法律知识体系、法律逻辑和一致的工作内容,均以实现案件正义为职业目标。从律师中遴选初任法官、检察官,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司法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能促进各种法律职业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在我国的培育。立足我国实践,学习国外经验,从适时发挥律师协会的作用、建立遴选律师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客观评价机制、有序建立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育路径,推进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一个基层法院的实证调查发现,法官的法律推理知识缺乏,有些法官容易把简单的案件运用复杂的法律推理,造成思维的混乱,把握不到判决的正确方向;而有的法官则把复杂的案件简单化,对疑难案件只按照一种单向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没有考虑其他相应的法律规范或社会价值取向,造成判决的偏差。而文章认为,法律适用的过程就是法律推理的过程,提高司法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提高法律推理能力。法官运用法律推理是司法性质决定的、是法治社会要求的、是司法为民要求的、是司法公正要求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现代西方司法制度基本制度与理念的接纳与吸收,是一项具有创制意义的事业,但同时也包含着内在的冲突。在对现代西方司法制度与当代中国条件的这两种解读之间作出选择并非易事。现代西方司法制度诉求的宽度为中国的法治创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但同时,司法制度的构成元素具有复杂性。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一国司法制度的设立,一般都与该国法制的历史文化相关。法官制度的建构应该与普遍认同的概念理念相符,在普遍认同的概念下,中国法官制度的理念才能有所创新。中国法官制度的完善,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向前发展,法官理性能力的不断完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法治的始端是法律,而法律依附于法律思维的运用和拓展,因此构建良性的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尤为重要。法律思维是法律方向的思维方式,是法律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需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思索判断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能带动整个社会通过法律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专业化规训上获致极大提升,但时下层出不穷的司法腐败现象迫使我们对当下的法学教育予以深刻反思和检讨.而导致司法腐败的最主要诱因是法学教育单向度地推崇专业技能培养而偏废价值观即良心的培植,故培育法学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在于良心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反思与祛魅: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适意义上的法律解释是法官运用法律、裁判案件的一项司法技术 ,它与审判权相连 ,是审判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下 ,法律解释却被异化为一种权力 ,从而导致解释形式的抽象化、解释内容的扩大化以及解释主体的集中化、多元化 ,进而干扰了司法独立、背离程序法定原则。现行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的这一结构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以吏为师”的传统 ,并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有关。为此 ,应当转变观念、完善制度 ,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15.
人民法院法官法律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的高低。目前,部分法官的法律思维能力不强,造成审判质量和效率不高,办案注重功利色彩等一系列不良现象,损害了司法的权威。这既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文章针对法官法律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种种现象,从四个方面阐述提高法官法律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诊所法律教育的中国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发端于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引入中国.但是,它遇到了如下中国问题:现行教师评价机制不利于诊所教师的发展;法学专业培养体制和就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诊所课程的兴趣;目前的司法政策削弱了诊所法律教育的效果等等.为使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健康发展,应将诊所教师与其他教师区别对待,构建独立的诊所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法学教育体制,强化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法制建设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 ;法实施中的不依法行政和司法不公、效率低下 ;监督工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缺乏法制保障 ;不良法制实践行为对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消极影响等。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工作 ,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法官如何对待民间规范?——“顶盆过继案”的法理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文化的视角看,民间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而从法律方法论的视角看,它仅仅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准法律属性或前法律属性。是否拥有法律属性,尚需法官按照法治的原则和法律方法论的标准来决定。法官必须遵循制定法用尽原则和规则稳定性、体系融贯性、社会一致性等方法论标准,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通过司法裁判的方式将某一民间规范纳入到国家法之中。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力量,对法制观念、法律制度、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法院科技化建设作为司法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科技强院战略要求、司法为民和司法便民的司法理念,也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成本,是当下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特定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法律人才的素质,更对国家的司法体系,法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法的运行模式等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会对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变迁起到积极作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办学特色等问题。通过比较法研究,寻求相应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