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易学的进步哲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易学理念与现代管理的关系中,分析论证中国易学的哲学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努力挖掘易学的哲学理念对当代管理的作用及现实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辩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和文明是人们生活的常用词语,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了二者的概念内涵及其区别:即,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明特指人类生活的进步状态,文化倾向于表征人类印迹和种族风格等,而文明侧重于表达人类满足需要,实现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法哲学中分配旨在实现形式正义,构成法律正义的理念。现代社会回应型法的出现使指向实质正义的再分配得以确立,当这种以变革的国家哲学为支撑的回应型法律规范逐渐增多并自成系统时,标志着对应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理念中的经济法生成。它通过维护市场的形式平等以促进经济的效率与发展为工具性价值目标,要求政府积极作为确保应得权利的创造与之结合,旨在实现整体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能否促进学生发展成为今天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而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否实现、课程的发展功能能否充分展现、教师能否实现专业成长等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制度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则更应积积极革。  相似文献   

5.
哲学应和法律拉开距离,法哲学只是一个从外在的视角帮助法律人加深对法律和司法过程的理解的东西。在一个运行良好的民主体制下,优秀法官的裁判应该是从中立性的原则出发,做出一种合乎理性的裁判,这种裁判既非哲学的也非科学的,而是真正的法律的。法官应该从"哲学王"的诱惑之下走出来,加入促进和监督民主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思想、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本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本"理念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门法哲学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在法理学家和部门法学家们的共同推动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部门法哲学有其生成的内在动因和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是法理学和法哲学向深广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力的必然需要,是部门法学自身朝着学理化、哲理化方向提升与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打通理论法学与部门应用法学的隔绝状态、形成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的必然需要,是促进理论法学与部门应用法学有机分化并向着更高层次有机综合的必然需要。部门法哲学以其作为连接法哲学和部门法学的桥梁和纽带,既具有法哲学所应有的鲜明哲理性特质,又具有部门法学所具有的鲜明实践性指向。部门法哲学以其关联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双边性",决定着它既属于法哲学的当然范畴,同时又属于部门法学的高端学理范畴。  相似文献   

8.
认真抓好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落实,是提高基层院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关节点,而执行责任是三个体系中的"牛鼻子"。近年来,我院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落实责任这个支点,大力倡导落实"执行无借口"的理念,运用到执法办案、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的全过程,用这一理念指导实践,约束干警言行,促进制度落实,促进机制创新,促进工作发展,既培养了"公正履责,监督有为,创新求胜,规范发展"的团队精神,又全面扎实推进了"三个体系"建设,检察工作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了一个新层次。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惠荣  杨凡 《河北法学》2008,26(7):50-53
地方立法"绿色评估"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纳入立法程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设置具体可行的指标体系,对各个领域的立法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行审查、评估,最终得以保障地方立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项需求,使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立法中充分予以体现。通过对地方立法"绿色评估"的产生根源、主要框架、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分析,在立法程序中注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相对滞后。以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31个省市共收集有效问卷28232份,通过学生自我认知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要素和教育成效,并分析教育过程要素对教育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业意愿为主,对提升学生创业技能相对不足;不同背景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育过程要素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政府支持、师生共创、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堂教学、个人资源。建议通过确立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扩大师生共创项目制度供给、完善政府和社会的功能定位等措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双向互动过程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而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平等自由的法理念在劳动法上的实现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劳动者的自由权因为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而在合同法的框架下被消解殆尽.严格限制甚至剥夺劳动者的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朝野的共识.然而,这样的法律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使资本主义政府逐渐认识到,"正义"在劳动关系中的实现不能简单依靠劳资双方的个别自由谈判,它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劳资团体力量的相互制衡.劳动法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虽迥异于西方国家,但劳动法理念的缘起与制度变迁的理性脉络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本科教育要达到"双基一专+初步能力"的学业学术标准,需以学研结合为理念。从学研问答教学矩阵出发,应树立学研并重,以教为辅的学研教理念(学生)和研学教理念(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学研问答教学矩阵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应与相关学科具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灵魂与载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以保障公民权为价值取向的行政执法,决定了执法主体确立诚信理念之必要,而诚信理念的确立反过来又将促进行政民主的进程和发展。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只有确立诚信理念,增加公民参与程序,合理地设置“官民”互信机制,才能实现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玉军 《法学家》2003,(4):32-39
本文针对当前亚洲"法治"建设之窘境,提出亚洲法哲学研究的理论结节点,在于重新解读现代法治的"历史"本体,后者主要是由一些西方历史哲学家(如维柯、黑格尔、斯宾格勒)以及法学思想家(如孟德斯鸠、梅因、萨维尼)在"西方中心论"的理念基础上所描述的"虚幻"的历史观念和研究范式.它贯穿在现代法治理论的全部概念、原理和体系当中.当前,只有批判并超越此种带有鲜明霸权话语烙印的"历史观念"和"世界图景",方可推进多元化的世界法律文明体系的健康发展,实现人类共存共荣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执政理念和执政哲学的根本性转变。人才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笔者试从人才工作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的统一,政治思想素质包括:获得他人赞许的能力,追求生活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在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政治思想体系的构建,改进教材内容们进行图景教育,配合专业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详细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池海平 《河北法学》2004,22(12):11-14
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再次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的基本方针加以确认。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要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就必须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它是实现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也是评价现代民主政治国家的基本准则。对于法律至上观念的理解,不仅要从法律自身来理解,而且要从社会关系的层次上,从人们的理性选择等角度进行深层次的考虑。正试图从现代法治的理性选择的角度论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不单纯是一部法律的执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行政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实现行政管理理念、机制、方式的转变。第一,转变行政管理理念。要摆正政府与社会的位置,牢固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将政府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还权于社会,努力促进“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最终形式;要摆正公权与私权的位置,牢固树立“责任政府”的理念,明确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通过法定程序“托管”的,各级政府都必须构建成“服务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要摆正效率与公平的位置,牢固树立“公…  相似文献   

20.
包容性增长理念虽然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动于衷.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最应该针对包容性增长理念进行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的反思和回应.具体来看,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实现包容性增长理念,未来的经济法必须处理好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追求数量与保证质量、体现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推进先富与推动共富、促进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保障发展成果增加与发展代价降低、保障增加投资与促进消费、保障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实现惩罚功能与激励功能、进行增量突破与存量修改等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十大关系,做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