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溟  殷靓 《工会论坛》2010,16(2):149-150
“此在”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极具特色地集中探讨了“人”这一特殊存在,指出“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中具有优先地位。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他以“此在”作为探讨存在与存在者的中介,对此在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具有丰富的哲学探讨价值,同时体现了其对传统人学的巨大超越,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空间时间分别具有多元与一元、差异统一与对立统一、扬弃与调节结构、量变为主与质变为主等基本特征。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空间时间问题的理解及对它们的运用来看,空间时间可以分为生活空间时间和哲学上的空间时间,哲学上的空间时间又可划分为知性空间时间和辩证空间时间。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时间思想有助于判定中国哲学主要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还是时间性的、西方哲学主要思维方式是时间性的还是空间性的等问题,从而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时间在康德那里是作为认识论中感性直观范畴处理的,在他那里有表象的时间性,却没有作为概念的时间.海德格尔从存在论上区分本真的源始时间和非本真的流俗时间,并提出了在康德那里并未得到揭示的“时间性”概念,进而区分出作为存在之时间变化的时间性“temporalit(a)t”与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时间性“zeitlichkeit”.正是在海德格尔这里,时间成为理解生活、历史世界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4.
对存在者、本质、存在、本体这些形而上学概念的讨论、分析与理解构成了托马斯.阿奎那整个神学哲学的基础。他对上帝的理解与证明没有例外地以他对这些概念的讨论为前提;也正是对这些概念的区分和阐释,完成了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基督教化,使基督教一个最危险的希腊敌人彻底融入了基督教世界。  相似文献   

5.
预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哲学作为面向现实生活的批判性之思,对预设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和拓扑学的批判是其天然使命。综观哲学史,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等正是分别在对认识论中的主客二分预设、历史观中的人性论预设、解释学中的前见预设进行多角度深层次跨领域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其理论突破。哲学预设的存在建构了一种同一性虚假幻象,不仅造成理论上的混淆,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面向预设本身,对其进行批判,以便厘清前提,澄明视界,在对真善美的追寻之路上愈走愈远。  相似文献   

6.
毛姆的巅峰之作《刀锋》反映了世界大战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毛姆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将历史隐约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的救赎之路,就是一面难以逾越的刀锋,但他执着地探索人生的道路,历尽艰险,终于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是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7.
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是西方思想最为古老的箴言.此箴言的三个思想向度使我们追问哲学的希腊缘起成为可能箴言对个别物之命运的关注,是早期城邦生活或希腊人存在经验的表征,此乃"哲学"诞生之契机;箴言标举的本原正义的观念,是理性思维之始源性的观念,它标志着"哲学思维方式"在希腊的诞生;箴言在个别物与本原物之间建立起关联,揭示出"存在者存在"之论题域,此乃哲学之始源性的论题域.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精神”是一个既复杂有趣,又常思常新的话题。1.作为“爱智之学”,哲学是不懈地追求知识与合理地运用知识的统一。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的动词philein(爱)和名词sophia(智慧),其义为“爱智之学”。希腊文“philein”即“爱”。爱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包括自我之爱、他者之爱、及男女之爱。兴趣与力量、追问与追求、探  相似文献   

9.
在批判主体性美学的过程中,伽达默尔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在时间中发生、开启的过程。从而将时间性概念引入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中。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作品的时间性体现在:与节日一样,艺术作品在重复中生成自我的同一性;在对作品的理解性“逗留”中,作品的接受者摆脱了外在的可度量的空洞的时间,沉浸在内在的本真时间中;这种时间性是类似于神学上的“同时性”概念,体现了“同在”(Mit—Dasein)这一艺术作品存在的本质。伽达默尔提出艺术作品时间性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批判了审美现代性对艺术作品“无时间性”的理解,是伽达默尔对审美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胡塞尔的思考中,无意识在现象学还原和绝然的还原中分别展示为了非实显的、触发力趋向于零的无意识以及作为开端意识的无意识,前者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相关,而后者则指明了一种深层的无意识。在意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划分问题上,现象学通过对还原与时间性的批判性考察,实现了对弗洛伊德意识概念的哲学奠基。但在深层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的事态关联上,胡塞尔的观念化理路使他决定性地倾向于各个意识形态之间合时间性的综合生成,而对那些在精神分析学中被揭示的变异、压抑等现象的本源地位却有所忽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现代性时间意识的古代根源,将其追溯到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正是这两位思想家形成了现代思想所秉承的主体时间意识.本文指出,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尽管都讨论时间,却是出于不同的考虑.普罗提诺是第一个讨论时间内意识的思想家,然而他的目的是解构时间观念对于灵魂的羁绊;奥古斯丁紧承普罗提诺,在论述上也模仿普罗提诺,但他认为时间的主体性必然导致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时间与存在无法分离.如果说普罗提诺试图透过讨论时间以拯救古典的理念世界,那么奥古斯丁却从普罗提诺的讨论里看到哲学主要是柏拉图哲学拯救现象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志勇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的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的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梅洛-庞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生存哲学对于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告别了形而上学。梅洛-庞蒂正走在通向结构主义的途中,但他从未真正地远离现象学。这是一种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含混地位的哲学,它在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中依然守护着某些传统信念。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哲学--爱智"作为"学术--科学"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和问题,哲学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欧洲哲学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层面:在古代希腊创始阶段,希腊哲人摆脱"知识"之原始经验技术之束缚,确立了"自由知识"之地位;至康德哲学,"自由"通过"实践理性"上升至哲学之最高层面,使"道德"以"自由--职责"为基础;由康德经过黑格尔直到海德格尔,"自由"由"理念"回到"存在".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主体--客体"、"有限--无限"、"存在--非存在"、"生--死"等问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自由的体系,是一篇自由的宣言。自由具有偶然性之维,只有打破必然性命运的束缚,人才能获得自由。自由的基本因素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人的能动性之所在。马克思追求的自由是定在之中的自由,也就是现实性的自由。这种自由通过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声称我们都是马克思遗产的继承人。德里达认为马克思遗产具有异质性,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精神是复数形式的存在。他的解构理论承袭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并将之激进化,但又小心地与马克思主义保持距离。德里达诊断出世界的十条病症,并为此提出“新国际”的诉求以解决问题。德里达对待马克思遗产的态度,受到了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法国学者理解马克思之转向的影响,表现了后马克思思潮的特征,与马克思基于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现代性批判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拉图尔的体系中,科学人类学并非仅仅代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西方科学的反身性应用,它具有更广泛的哲学内涵。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拉图尔主张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合一,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构主义实在论;由此,拉图尔重塑了一种"实践形而上学",进而主张用实践一元论消解传统的二元论哲学;这样,现代性在哲学层面上所依赖的客体与主体的二分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科学与社会的二分就被打破了,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非现代的世界之中。拉图尔为我们重新审视近代科学民族志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伏尔泰首次使用了“历史哲学”这一名称,从哲学意义上看,它是启蒙运动反对神学的一个结果,但在更深层面上,它又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哲学同基督教一样询问历史、追寻终极意义,然而它在祛除了基督教的上帝之后,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后者的问题:当追问生活世界的终极意义时,这种追问本身就契合了救赎历史的终极目的论。  相似文献   

19.
从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在人文精神、文化心智模式、文化价值评判、道德主体意识四个层面上还严重存在着与大开发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要使西部大开发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大力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根据,道路、道说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解读这两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以"存在"为中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