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阐释广西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文化的含义入手,探讨了两者的互动。所谓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的互动,是指广西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会的影响,以及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民众及其社会的影响。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的主要内容,就其作为各自发挥影响的精神力量而言,主要表现在观念形态、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其中广西侨乡文化对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成份包括:革命斗争传统、乡土意识、家庭观念和宗教信仰;而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社会产生影响的是商品意识,以及华侨华人文化中所吸收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2.
陈格 《八桂侨刊》2009,(2):61-64
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得到新的发展,侨务政策得以全面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和互动也日益密切和频繁,双方的互动关系也从以前的单向“做贡献”转变为双向的互利合作双赢的局面。本文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侨乡与华侨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轨迹,期待能对其内在规律有所认识、有所揭示,并对不断发展泉州侨乡与华侨华人更大范围的良性互动有所促进和推动。  相似文献   

3.
口述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民族志与田野调查密切相关。口述民族志以报道人叙述为依据,通过报道人细致地过往回忆,将华侨华人迁徙历程、日常生活、社会事件进行历史还原,与过往的历史形成比对,或可达到“口述翻案”的效果。文章基于在斯里兰卡的田野调查,以“现场感”所要求的“人”“时”“景”为三大要素进行提前准备,访谈人的问题提纲围绕个人与家族生命史、时间与空间为两大维度进行提问,继而通过“厘字辈”“画系谱”和“写文化”,反思华侨华人研究中民族志方法与实践,以盼能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以来,海外华侨积极参与中国政治。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战乱不断,华侨对侨乡社会尤其关切。十九路军入闽受到海内外的欢迎,但随后发起改旗易帜的福建事变却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华侨基于对全国抗日形势、十九路军在侨乡的作为及事变前景的分析,对福建事变各持不同态度,或声援、或抵制、或旁观。虽然福建事变昙花一现,但它再一次展现了华侨参与侨乡政治的热忱。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以梅州市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和评价了1979年以来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兴办梅州社会公益事业的实绩、捐资的形式、特点及其捐资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苏哈托下台以来,研究印尼华人问题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挖掘整理出版了许多资料集与纪念文章,撰写出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取得了一批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印尼华人的研究存在着人才青黄不接、现存的难得的珍贵资料不易长久保存、当年印尼重大事件变迁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多数年事已高,以及研究经费有限等问题,造成研究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李明欢 《八桂侨刊》2018,(2):3-6,27
伴随人口跨境迁移而长期维系的跨国乡缘网络是中国侨乡的总体特征。当代侨乡可分为传统侨乡、新兴侨乡和特殊侨乡三大类别。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既可能是由人口、资金、信息构成的实质性关联,亦可能是情感、文化乃至祖先崇拜、神灵信仰的虚拟性交织。弘义融利是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未来发展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华侨华人儿童在国外知觉到的歧视较为明显,这在年龄较小、国外居住时间较短和第三代华侨华人儿童身上表现尤其突出;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较好,儿童的年龄较大、国外居住时间较长,其文化适应得就越好;歧视知觉、文化适应与华侨华人儿童的性别、出生地无关;华裔儿童在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上没有比华侨儿童表现得更好;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负相关,个体知觉到的歧视越强,文化适应性越差。各方应积极关注华侨华人儿童健康成长,减少和消除歧视,提升该群体的文化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华侨华人社团在拓展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中正日益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为例,探讨华侨华人社团在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陈子 《前沿》2014,(3):218-220
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澄海侨乡侨办学校发展情况的考察及其与海外华侨教育之间关系的梳理,探讨华侨捐资兴学对潮汕地区侨乡现代化的作用及其对海外华侨教育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广泛共识。古往今来一年一度的黄帝祭祀活动,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同胞的文化祭祖盛典。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祭祀黄陵活动频繁,留下了大量的祭文,这些精彩华章文采飞扬,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情结:歌颂黄帝开天辟地之功及其塑造中华伦理文化之美德;表达为黄帝创造悠久灿烂中华文化而自豪的心情;激励炎黄子孙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盼望由中华文化理念大一统到祖国领土主权大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开展华侨华人民间文献收藏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暨南大学图书馆民间文献收集途径主要是广东、福建等地的文物市场,加强纸质文物的特殊保护、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揭示是做好收藏与利用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天门人自18世纪时起便开始"北上"和"南下",容县人移居海外则始于19世纪中叶。天门人移民的原因源于环境的改变,而政治性和经济性则成为容县人移民的主要内容;天门人在海外,大都靠特殊的技艺谋生,容县人早期大多数是以"契约劳工"或"卖猪仔"的方式迁移海外;从移民实践来看,天门和容县籍移民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建构与形成了连锁移民网络;在天门、容县籍移民及其后裔中,不乏对故乡怀抱情深的企业家,不少人在居住地建立一定的基业后,都能关心和热心支持故乡的各种建设,并通过返乡祭祖和参与宗族活动,加强着与故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彭丽 《传承》2010,(30):94-95
通过对1999-2008年出版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的东南亚部分进行了梳理,以此得出近年来我国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趋势以及不足之处,并着重进行分析和述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不仅为世界的进步作出突出的贡献,而且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梦,那么最早做这个梦的是海外的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7.
18.
韦丹辉 《八桂侨刊》2021,(4):60-67,59
以浙江省青田侨乡为例,从三个不同阶段总结了青田人移民以及青田移民对故乡文化的影响.早期青田移民更多是为侨乡带回来自外乡的物资.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移民与侨乡文化发展显示出双向式互动发展的趋势.侨乡文化的当代变化可对如何应对以华侨回流、华侨回归创业为主旋律的时代变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50年代中叶之前,印尼2/3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选择了中国国籍。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他们大力兴办华侨学校。一些中国名人以应邀为华侨学校纪念刊题词、撰写论文、发表劝学演说或到华侨学校任职任教等方式,热情鼓励和支持华侨办学。对华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了良好影响,产生了巨大作用。华侨史资料很丰富,但大多散失在民间,应予以充分重视及做好搜集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话题在众多学者中引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近年来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研究不断增加并且深化,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华侨华人的潜力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华侨华人的作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华侨华人的影响分析.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