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感怀     
秦川八百里,最美是延安。 三山鼎峙地,二水润家园。 革命之圣地,启承转合点。  相似文献   

2.
春天的延安     
黄健 《传承》2011,(6):4-5
延安,在电影《保卫延安》、诗歌《延安颂》等很多地方都有提起,贰元人民币上延安宝塔山的雄姿,延河水的湍流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而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永远在激励、鼓舞和鞭策着我们每个人。  相似文献   

3.
李扬 《探索与争鸣》2022,(1):74-82+178
地方路径启发我们重新发现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地方经验,在空间维度下审视延安文学,无论诗人“写地方”的难题,还是在书写“民族形式”时折射出的延安文学建构的内在逻辑以及诗人的精神结构,都意味着个体受到书写地方的“规范”,而后又凭借自己的生存体验与“规范”形成互动,两者合力塑造了延安文学。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流散状态与精神体验,也使得“延安”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方面延安经验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思维方式,以致他们离开延安后仍带有其烙印;另一方面延安作家与其他区域保持着精神联系,并高度影响了其他区域的文学。“延安路径”参与了抗战文学版图的建构,更在超越地理与物理层面的意义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收复台湾"的主张,它是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推进,中共调整抗日方针政策及对台湾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这一时期的革命圣地延安,聚集了一批台湾革命者,成立了若干包括台湾团体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出版了台湾问题小册子。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亦积极报道台湾现状,宣扬台湾革命。两岸同胞于此联手共同抗日,延安大地留下了台湾的印记,延安舆论场传播着台湾的声音,为中共与台湾的早期联系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郑学富 《春秋》2013,(5):15-17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每当读起贺敬之这情真意切、荡气回肠的《回延安》诗句时,总令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对延安有一种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6.
陈勇军 《传承》2013,(9):32-33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生力军、斗争主阵地和工作指导者。总结《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对当今搞好马克思主义宣传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丽江行     
《山东人大工作》2010,(8):52-52
遨蓝天,越群峰。穿云雾,落玉龙。放眼之环望,浏览于周边。豁然展奇景,绝色收眼前。青山绿水风光好,山水如画出自然。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热播电视剧《渴望》,让“慧芳”这名字成为老百姓心中善良、美好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王红梅  肖新英 《求索》2013,(2):136-138,150
传统文学批判话语对延安文学存在二种声音.一是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延安文学是纯粹的民间文学。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看似正确的批判话语.实质是对延安文学的误读:第一.我们可以强调延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代表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发展结果。因为延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以最低文化层次上的革命工农民众、红军战士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因此,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大众文学形式;第二:延安文学在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域外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熏陶,因此延安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而应该是在属于民间文学的同时,还隶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扬州行     
扬州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很难动笔写些什么的。  相似文献   

11.
贡川高山行     
纹山 《福建乡土》2006,(2):42-42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好山好水是人灵性修行的去处;又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之间,总有许多迷人的人文传说,给人无限遐思,给人精神的皈依。  相似文献   

12.
永安上坪行     
天斗山记 车抵上坪,往南走,到了铁钉石村,便见门楼上的“天斗山”大字。拾级而上,石径似乎是竖起的,抬眼望不到顶,每登一级台阶,总担心身子会后仰倒地,天哪,这么陡的山!真的是天陡山!  相似文献   

13.
藏行随感     
西藏之旅就要结束了,我独坐窗前,凝视着远处横亘而过的山峦,如洗的蓝天白云,金色斜阳的余晖洒在宁静的山脊上、山坳里,神秘而安详。  相似文献   

14.
王朝柱被关“禁闭”《延安颂》主要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从长征胜利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直到“七中全会”这段历史。这部电视剧时间跨度长达10年,人物多且复杂,涉及面广。先出小说再改编电视剧。  相似文献   

15.
《人大建设》2007,(2):55-55
关山在近期的《炎黄春秋》上撰文: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是193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944年,他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学习。最近,他在接受访谈时回忆说,在延安时,毛主席不断讲民主。1944年秋天,他和美国中印缅战区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政治顾问谢伟思(美国人)谈话时,就特别强调希望“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士兵都应当成为民主的活广告。他应当对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谢伟思说:”美国的军队是不允许从事政治宣传的。”毛主席还是强调说:“即使你们的美国士兵不做积极宣传,但只要他们出现并同中国人接触,就会产生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偶尔与众闺蜜聊天,大家纷纷表示这辈子活得不够精彩,留下太多遗憾,比如:每个礼拜应该读完一本书;太多的地方都应去看看;很想自己去创一回业,切莫让脂肪堆满了腰间……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的中国处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接续交汇的历史节点,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显而易见。为改变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干部教育的体制机制,在教育目标、形式、内容、理念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关于党的建设的有效实践。深入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内涵和成效,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探讨其现实启示,有助于创新新时代干部教育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保卫延安》的宗教情怀与战争叙事的现代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翔宇 《理论月刊》2007,(3):128-130
《保卫延安》的文本中充斥着世俗的宗教情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文本滋生宗教情怀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宗教逻辑的互通性以及作家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与宗教某些内容、规则不谋而合。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9.
高云 《福建乡土》2010,(3):52-52
与圣洁的梦想一起涌起和抵达水洗的天空深入灵魂在时光的河流中玉龙淌过迢长的路  相似文献   

20.
年味     
倪虹 《今日海南》2011,(2):45-45
一年的劳作是一方温婉的玉熨帖着意念在心壁轻轻滑动门楣正期待大红的喜庆一如出嫁的新娘静候一声唢呐的撒野喇叭都早已迫不及待大肆炫耀新年那些浓艳的色彩和香醇大雪漫天散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