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吴老     
2011年3月2日晚,吴老走完了他94年的一生,离我们悄然而去。他走得安详,而我却陷入了极度悲伤。9日从八宝山送走吴老,回到办公室,睹物思人,与吴老共事的情景一幕幕浮现,一个慈祥的老人,一个睿智的老人,一代中西文化塑造的医学大家,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强而又隐忍,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想到此我不禁潜然泪下,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回到我开始做吴老秘书的1996年。  相似文献   

2.
“一座好的美术馆要让每个市民都为她自豪” 回想起上海美术馆与和热爱她的人们,李磊向记者谈起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已故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吴老曾经说过,如果他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在上海美术馆里有一面墙,上面可以挂一幅他的画。有人曾经问过吴老,为什么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相似文献   

3.
郭老走了,我在悲痛之余,回想起我和他几十年的点点滴滴,我觉得郭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生一直深爱着他的夫人,即使他的夫人去世后,也深深怀念着。  相似文献   

4.
毛奇 《人大建设》2001,(5):33-33
今年春节,老同学聚会,大家见我精神抖擞,微微发福,都夸是夫人照料有方。我当即向同学道真情,家庭和睦固然要紧,最主要的还是18年前吴阶平老人的一封亲笔回信,使我战胜病魔重获青春。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和吴阶平副委员长的一段情缘。  相似文献   

5.
教诲难忘     
在《解放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一些庆祝活动勾起了我对老领导储大泓同志的深情回忆。我含着激动的泪花,又一次翻阅和他在一起合影的照片。端详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历程中,他对我倾注的满腔热情和关爱。  相似文献   

6.
亲近湘西     
许淇  登豪 《福建乡土》2013,(1):49-51
大概因为我委实是老了,近来时常会无端回想起已故的远方的友人。如果在同一座城市,送别之后倒反而会一时强迫自己忘却,因为目见的生死太真实,而远方,则隔着时空的距离,只凭他女儿声调哽咽的电告,可以怀疑或者弱化这伤逝,他果真离开人世了吗?昨晚梦中还好端端地和我喝酒哩。  相似文献   

7.
孙儒 《黄埔》2010,(1):16-17
程元同志离开我们一年多了,时至今日,我仍常常回想起与程元同志一起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程元同志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创办人之一,也是黄埔杂志社的创办人并且是首任社长。他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在艰苦条件下的创办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在清晨阳光的沐浴下,我来到一位曾为党的隐蔽工作奋斗了大半生的老战士——吴佩申同志的家。叩开吴老家的门,75岁的吴老热情地把我迎进客厅。彼此简短的几句寒暄,使我感到吴老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长者。吴老生活俭朴,家庭陈设非常简单。说明来意后,我们的话题很快便转入了正题。吴老回忆道:“抗战开始时,我正在读中学,并参加了第二战区的抗日斗争。在斗争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救国救民的。于是,我怀着满腔的热血,追寻革命的道路,找到了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时间是1942年。当时正值抗…  相似文献   

9.
60年前,当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刚满20岁的基层指挥员,我们部队还在福建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当时,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与当地群众一起走向福州街头游行,欢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年后的今天,我已是80岁的老人,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依然  相似文献   

10.
言传身教益我终身———周恩来鼓励我学好藏语文李佐民在我国各民族人民怀着无比崇敬和爱戴的深厚感情,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回想起他对我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他那慈祥和蔼的音容笑貌,他那深含哲理的话语,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又一次激起我对他的无...  相似文献   

11.
3月2日,敬爱的吴老永远离开了我们.十几天来,吴老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吴老仍在我们身边,那慈祥的目光仍在凝视着我们、关注着我们.吴老的逝世是中国医学界的巨大损失,也使我们九三学社失去了一位杰出领导人.今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在这里召开追思会,缅怀吴老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点点滴滴,追忆吴老的爱国情怀和崇高风范,既是寄托我们的哀思,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吴老等前辈的遗志,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把老一辈开创的多党合作和九三学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聂鹏 《黄埔》2013,(6):27-29
吴荣凯身体瘦小,须发霜白,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的坐姿非常端正,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军人作风。吴老有点耳背,不由我们发问,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欣闻江苏省版画协会会长吴俊发先生应四川省神州版画博物馆、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准备参加3月18日至25日在成都举办的他个人85幅现代水印版画和水墨画展,我如约而至,叩开了吴老的家门。一落座,我就吴老53年的版画生涯及江苏现代水印版画的发展与现状等问题,向吴老求教。  相似文献   

14.
石竹花     
我曾经见过一丛石竹花,他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每次回想起它,总是那样的清新明艳。那是多么顽强的小花呀,它矮矮地不屈地摇动在石缝之中,我仿佛看见了烈士的鲜血和花环。在中国革命史中,诞生过无数英雄的儿女,他们的革命业绩是一部永远写不完的史诗,李大钊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在开罗的时候,有一天遇见一个儿时的朋友,他现在是埃及一家大型世界级清洁公司的销售经理。见到这位老朋友,让我回想起我们在学校里的一些事儿。聊天时,他突然话锋一转向我谈起他同事的妻子,他的同事是公司里的一个德国人,  相似文献   

16.
周谷城老人走了,在经过99载风雨历程后,带着党和人民的关心,带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深眷恋,终于走了。我因为工作关系,曾几度跟随农工党上海市委领导甚至单独去华东医院看望他老人家,老人对党的坚定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对同志的关爱深深地感染了我,至今不能忘怀。记得1994年夏天去病房,正值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清同志分别看望过他不久.看得出,他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当陈项珠主委告诉周谷老,现在执政党对我们希望很大时,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农工党是个小党,我们的工作准则就是要紧跟执政党,做好…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月,樟树市经楼镇敬老院的70岁老人聂洪发还在为无钱医治早期胃癌而忧心忡忡。而今,他已经完全康复。谈起这些,老人总会满怀感激地说:“黄院长就像我的亲生女儿一样,要不是她帮我筹钱开刀,又精心照料我,我早就埋人黄土了。”她就是经楼镇敬老院院长、全市敬老道德模范——黄卫华。  相似文献   

18.
会心茶座     
□尹玉生爱在心间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医院来了一位老人,看上去80多岁,是来给拇指拆线的。他急切地对我说,他原本应在一个小时后去找另外一位大夫拆线,但因9点钟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照顾一下。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正好我当时又有一点空闲时间,我就为老人拆起线来。在治疗过程中,我和老人攀谈了几句。我好奇地问:“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要在9点钟到康复室和我的妻子共进早餐。”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妻子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问道:“如果你去迟…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2月2日,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四兄弟的异国父亲路易·艾黎(RewiAlley)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四兄弟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收养我们的两位异国父亲都心情万分激动;特别是作为年长的我,对他们收养我们的一些细节和与他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记忆更深。我们的第一位义父是英国记者乔治·何克(GeorgeHogg),他仅仅活了30岁。认识他时,是1941年,那时我14岁。1940年底,我的亲生父亲、中共地下工作者聂长林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去晋东南“工合”事务所工作。这次离家远走,何时能回来谁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20.
《时代潮》2001,(15)
"知道你们要来采访,我和老伴大半夜都没合眼,翻箱倒柜找出了几样珍贵的纪念品。"杜宏本老人神采飞扬地站在楼梯口,见到记者兴奋不已。望着满头霜染银丝、满面沧桑纹理的杜老,我们揣摸起45年前,他该是何等的英姿。杜老朗朗笑起:1956年呀,我才32岁!是蚌埠市人民委员会选举出来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