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石阡是苔茶的故乡。石阡苔茶品质优良,历史悠久。据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夷州即今天的石阡县。据《贵州通史》载:“石阡茶,湄尖茶皆为贡品”。  相似文献   

2.
“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今岑巩、遵义、德江、石阡)……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陆羽《茶经》 自从1000多年前唐代茶圣陆羽对黔茶作出文字记载后,北宋《太平寰宇记》、明代《事物钳珠》、清朝《贵州通志》等文献对黔茶的称道之词又屡屡见诸笔端。在视贵州为蛮夷之地的封建时代,对黔茶的推崇在乾隆55年达到了顶峰:茶中佳品“贵定雪芽”被铁定为贡茶。1915年,都匀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捧走金奖,与国酒茅台比肩飘香,贵州“北酒南茶”一时间名噪中华,风靡欧美。建国后,茶叶是贵州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对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黔系列"的一份子,黔茶将树立贵州茶产业统一形象,"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使茶文化成为贵州新优势",实现"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目标。"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是指今天的遵义、铜仁等地。  相似文献   

4.
贵茶飘香     
正"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一千多年前,唐代学者陆羽在《茶经》中这样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种植已有几千年历史。贵州地处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地带,茶树分布广,品种资源多,在茶叶的利用、生产加工、商品流通等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陆羽一生敬茶、爱茶、嗜茶。历经数年研茶事、参茶道、记茶史,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陆羽曾说"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循着《茶经》的字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一一探寻其间所述诸多事物,竟然在贵州的群山村落里找到痕迹。  相似文献   

6.
一、湄潭茶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1.茶产业发展优势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经茶史专家考证,当年《茶经》所载的行政区域应在隋唐时期设置,地域遍及黔北、黔东北等范畴。所指"其味极佳"的茶叶,包括现在湄潭、石阡一带的苔茶。明洪武年间,设容山长官司治理湄潭境地,其间有韩、张二姓每年将本地所产  相似文献   

7.
《明史》卷三载: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吏王允道奏请开磁州铁矿。对这件于朝廷有利的事情,谁知,朱元璋却不以为然,曰:“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于国,且重扰民。”遂否定了王允道开发铁矿的奏请,并“杖之,流岭南”。  相似文献   

8.
“不学无术”.源自《汉书》,《汉书·霍光传》载:“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相似文献   

9.
吃喝二事     
日前,《人民日报》发文《“嘴上腐败”应尽早入罪》,谈及公款吃喝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认为医治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的社会毒瘤,亟需入刑治罪这剂猛药。试以下文,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10.
寇研 《廉政瞭望》2013,(15):76-76
“三女神”或“三姊妹”,是西方神话的常见母题。例如美惠三女神;《金苹果》故事中的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莎士比亚《李尔王》中,古代不列颠王李尔有三个女儿;《灰姑娘》故事中也是三姊妹……  相似文献   

11.
观碑有感     
石碑,古已有之。三国时,曹操脚登碣石,东临沧海,感叹其浩瀚无比,作《观沧海》一首,勒石刻碑纪念。东晋,王羲之以文会友,作《兰亭序》颂之,后有“三绝碑”。盛唐,武则天命工匠做一巨型石碑,不载一字,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名为“无字碑”。石碑,国外亦有之。美国国会山上的“开国纪念碑”;前苏联莫斯科广场上的“卫国纪念碑”……不一而足。石碑,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是为封建政事歌功颂德,或纪念先贤、烈女等。现在各地则建有“英雄烈士纪念碑”,东北哈尔滨建有“抗洪纪念碑”等。然而在当下,却出现了一些“荒唐碑”。…  相似文献   

12.
“石鼓书院大讲坛”、“衡岳讲坛”、“衡阳市民讲堂”、“枫叶论坛”……150余个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宗旨的讲坛在衡阳各地风生水起:余秋雨、于丹、王世明、陈晋、纪连海等知名专家学者来衡讲学,场场火爆,一票难求;《把信送给加西亚》、《沉思录》、《维基经济学》、《读有所得》等书籍源源不断被送往厂矿农村、机关学校……这是衡阳积极...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13,(4):16-16
《战国策》载,齐宣王时,首都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而后风气蔓延全国,“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乃至“不修守战之备”,待到秦国攻城之时,军民皆只有束手降敌,史家论为亡国之兆。  相似文献   

14.
只争朝夕     
周翔 《学习导报》2008,(6):62-62
《今》是一篇发表于90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至今仍富于启迪之力的奇文。每次阅读,很容易令人想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还会令人想到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相似文献   

15.
正史中的周瑜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6.
《世纪风采》创刊,相继收到了来自首都北京,来自兄弟省、市,来自省内外兄弟报刊和有关方面的贺电、贺信、贺词;岁月廿载今回首,闪光的文字,殷切的寄语,炽热的助勉,依然是那么感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2014,(9):41-4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郡望出自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魏晋以降,颜氏即为江左望族,世代以儒雅传家,善小学,留心翰墨。颜真卿幼承家学,并重真、草。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本刊注)之后书法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端严宏伟,颇具盛唐气象,是书法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杰出典范。颜真卿楷书风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轻健秀逸。源于母旋殷氏,而得力于褚遂良、张旭,如《王琳基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等;广德(763)以后,趋于茂密圆劲,成就自家风貌,如《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世称“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有“颜筋柳骨”之誉。  相似文献   

18.
只争朝夕     
周翔 《新湘评论》2008,(6):62-62
《今》是一篇发表于90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至今仍富于启迪之力的奇文。每次阅读,很容易令人想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还会令人想到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相似文献   

19.
茶的背叛     
《理论与当代》2012,(6):60-60
江曾培在4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茶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物,众人都可享用它。虽然,荼的种类众多。品性有高下之分,但是,茶和“柴米盐油酱醋”一样,本质上属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料,而非奢侈品。近日爆出的“黄金茶”,把“茶”和“黄金”紧紧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问世伊始,就成为人们的看点、焦点,褒贬不一,疑案重重。至今还有为人不解的疑点和没有突破的难点。笔者仅就该书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编刊者及书名的谐意会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金瓶梅》的思想内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精神《金瓶梅》是一部讲政治的书。《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命运为主线,“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尽现“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金瓶梅》第34回)《绣像本金瓶梅跋》又再现“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蝶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验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怡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驮意快心”等等大明王朝末期国不治、天下不平的史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贯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灵魂。“天下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天理道法,顺者昌,逆者亡,诚如《金瓶梅词话序》所语:“合天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