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飞 《北京观察》2014,(12):56-59
正"科学家,对所从事的事业,必须有一种热爱、一种崇敬,一种执著。只有抱着乐观的态度,不懈的坚守,反复的求证,才能在与病毒的较量中最终胜出,才能有资格享受成功者的喜悦和安慰。"今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近50万例。艾滋病作为人类共同的敌人,不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是数字艺术美学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它作用于认识论,同时也揭示着数字艺术的本性。关于"美"和"艺术"是数字艺术美学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部分,"美"是知觉的,而"艺术"则是情感的,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唇齿。对于数字艺术美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探讨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数字艺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军事院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软教学"的倾向.为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应借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实施的"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从提高认识、深化体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探索军事院校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专门化"、"课程化"和"标准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艺术终结"是20世纪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对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理论并不能支持"艺术已经死亡"这个为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结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将继续存在,条件是必需存在于哲学解释的"理论氛围"之中.与此相应,哲学必须借助艺术来达到它自身的目的.艺术与哲学的结盟,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臣子 《人民公安》2010,(22):42-45
<正>一位法盲、科盲加愚昧的汉子,跟妓女一夜风流后,从此便生活在"性病"和"艾滋病"的恐惧中,在不能自拔的漩涡中,他竟采用残杀全家人的手段来解脱……2010年初冬的一个凌晨,淡白的晨曦刚刚冲出黑蒙蒙的苍穹,清冷的空气中飘着稀疏的细雨。坐落在重  相似文献   

7.
在肯定艺术的道德性、实践性和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等方面,罗斯金堪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杰出的艺术批评家.罗斯金早期认为"以美为艺术的核心",主张"典型美"与"重大美",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变迁,他转而重视艺术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艺术批评转向社会批评.  相似文献   

8.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9.
"自者"和"他者"构成关涉生活中的艺术的两个群体,也代表着研究艺术问题的两种视角。"自者"视野中的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反映着其理想、愿望、情感。而"他者"往往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在其眼前的是"自者"审美态度、审美情趣的反映。结合中、日、韩等国的相关个案,围绕"自者"和"他者"对生活中的艺术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分析可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他者"的艺术表述可为此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他者"过多介入,让生活中的艺术活动远离生活语境而进入到以艺术审美评价或艺术商品为中心的现代知识语境,其本质意义又会发生改变,成为"再造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0.
李立 《思想战线》2012,38(1):10-13
学界主导的意见是将艺术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艺术"二字提示,不能将艺术人类学的对象完全等同于"文化"。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存在某种疏离,应该尝试回到并回应艺术学、美学提出的艺术问题,为艺术人类学寻找相应的对象和议题,思考如何将其延展到艺术人类学中重新厘定,而不是简单地加以摒弃。促使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主题,使艺术对象真正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感染艾滋这一突发变故打破了艾滋病人正常的生命进程,导致其形象崩坏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断裂,重构形象成为艾滋病人社会再适应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艾滋病人通过对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的分化和选择性处理,营造了身体与社会形象均正常化的"常人化"管理,身体病态形象淡化、社会良好形象凸显的"良性化"管理,以及身体和社会形象双重异质化的"病态化"管理三种策略。源于身份公开这一被建构的形象起点,艾滋病人的目标和策略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强化和生产,其印象管理最终出现正面化和负面化的路径分化。  相似文献   

12.
艺术人类学的展开并不止于简单的对象(艺术)与方法(田野工作)的相加,"艺术"与"田野"在"日常生活"处相交,并因由二者各自的内涵特征而契合相生出独特的学术张力."艺术"是一个逐渐被历史中存在的人建构、解构、重构起来加以认识的术语;"田野"有着作为地理空间概念和实地研究方法的双重内涵.人类学视域下"田野中的艺术"有两个认知向度:在"田野"--不同村落、社区--存续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实践,以及通过研究者的"田野"--"在当场"的体验、观察、访谈--而获致对于特定艺术实践的社会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他将家乡的传统文化元素,家乡山歌中"爱"与"祈福"的永恒主题带到西方,并在国际艺术世界中频频奏出美妙的韵律。黄闪夜现为职业艺术家,兼任美国亚洲文化学院艺术中心教授。他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其艺术表现领域包括了绘画艺术、装置艺术、剪纸艺术、书法艺术。1998  相似文献   

14.
论艺术否定性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湖北社会科学》2007,(11):127-129
西方艺术思想史上对艺术否定性的认识经历了传统层面阶段、形式——社会层面阶段和本体层面阶段等三个阶段。传统层面可以分为"再现"和"表现"两个相"否定"的连续过程,它们都是从外部功能上突出艺术与现实的否定性关系;而从19世纪开始,艺术以转向"内"的视角"否定"了传统层面的艺术否定性观念,开创了艺术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时代;而本体层面是对前两个层面的哲学总结。可以看到,艺术的否定性不仅是面向现实而言,而且也是面向自身历史构筑的传统而作的持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绘画的艺术观念与形式愈发多元化,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绘画进行重新认识与探索,逐渐解放固有的艺术观念与绘画技法,尝试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追求感性表现和真性情的自我表达。我们看到,少儿美术教育中常常以"玩"为创作活动的过程,形成以现当代艺术大师"拙"为结果的形式倾向。通过分析高考美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艺术本质背离性,以及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活动与"童趣"的"拙"与"玩"的关联性,以"拙"与"玩"作为一种方式的当代艺术表达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余佳  游达明 《学习与实践》2012,(11):122-127
艺术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为了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所生发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选择。艺术消费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品味,从而满足作为有着"舒适感"的"快乐人"的普遍心理期待。艺术品味是消费者成为艺术观众的关键。艺术体验是一种提高审美品味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体验艺术的同时提升其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17.
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意义与其在人类学中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分支学科)不同,由于它可担负起艺术研究从艺术物理层向艺术哲学层攀升过程中文化研究的功能,因而是艺术学必不可缺的层面。艺术人类学将艺术放入文化和社会网络中进行整体研究的思路,决定了研究对象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艺术,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界。艺术民族志方法可帮助艺术学摆脱在面对从"死艺术"到"活态艺术"转变的当代艺术图景时的困境,且可为艺术学打造全新的一手资料系统。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艺术学有"革新"价值,艺术人类学应抓住艺术学升门和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将自身建设成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8.
邹元江 《新东方》2015,(1):70-72
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制度论"针对的是非传统的西方先锋派艺术的合法性问题。但这种对某个时段的艺术现象的合理性解释是有其限度的。我们所要质疑的是,是谁构成了"艺术界"?艺术品的价值是由谁赋予的?艺术品是作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还是现成的世界?艺术品是"展览馆"公众艺术,还是"雅集"私密艺术?  相似文献   

19.
天籁抑或人籁:对艺术本体的存在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颖 《求索》2012,(1):121-123
对艺术本源问题的追问,最终是要归结到艺术的本体上来。而对艺术本体的追问,根本地关涉到其追问的思维方式。如果以一种本体论式的思维方式来追问艺术的本体,结果必然同西方传统哲学一样会陷入困境。本文尝试立足于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思",依据庄子的"天籁"与"人籁"的区分来审视艺术的本体,在海德格尔与庄子之间作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指出艺术本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事情,即是艺术作品、创作者、欣赏者整体在场、交融为一体的"诗",从而力图敞开一种理解艺术本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艺术的艺术场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心理诉求。"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与民族艺术的追寻契合,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生态美蕴,更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审美臻境,也是构建中国梦的重要旨归,在逐渐"物化"的社会,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点亮了一盏指明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