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青岛市政府56个组成部门的一把手,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公开向市民述职。市民通过填写民主测评票和活动纪律情况调查表的方式,对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履职情况、政务公开、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现场评议。政府部门一把手公开向市民述职,是政务公开的一项创新举措,彰  相似文献   

2.
孙瑞灼 《政协天地》2008,(Z1):87-87
据报载:2007年12月21日以来,漯河市100多家市直正县级单位,纷纷在当地媒体刊播2007年工作汇报或述职报告。其中,与市民生活密切相连的16个局委的一把手,公开在电台、电视台黄金时段亮相,进行公开述职,市民可参与其中,并评议打分。这一举动,引来各方热议。  相似文献   

3.
最近,资源县电视台在每晚黄金时段,都有一位县级部门的党政一把手亮相荧屏,公开向社会述廉。资源的荧屏述职述廉除了将一年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廉洁自律等情况列为重点逐条进行报告外,还引进群众点题,对群众提到的意见和建议,由述职述廉人员一一进行解  相似文献   

4.
郭波  张会永 《传承》2008,(22):18-19
广东省湛江市县(市、区)委书记网络直播述职的创新正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改变了传统的述职方式,引入了网络的力量,是一次现实民主与网络民主有机结合的尝试。述职对象的改变强化了对一把手的监督,有效地扩大了党内民主;述职方式的改变采纳了民意,有效地扩大了人民民主;述职评议标准的改变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权力监督向权力激励的改变促进了"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湛江市县(市、区)委书记网络直播述职的创新正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改变了传统的述职方式,引入了网络的力量,是一次现实民主与网络民主有机结合的尝试.述职对象的改变强化了对一把手的监督,有效地扩大了党内民主:述职方式的改变采纳了民意,有效地扩大了人民民主;述职评议标准的改变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权力监督向权力激励的改变促进了"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6.
7月19日至23日19点30分,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务服务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全媒体直播访谈节目与广大市民见面.市政务服务局、市教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市民政局5个政府有关单位"一把手"围绕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构建和谐规范出行秩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等话题,与市政协委员沟通对话.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FM107.3、BTV新闻频道、首都之窗、市政协官网等平台同步直播.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南京市在政务公开方面的经验做法,南京市通过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建立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转变政府工作人员作风、建立促进政务公开的规范和落实的工作制度等做法较好地推动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政务公开示范点;分析了南京市政务公开工作在信息公开数量质量、信息公开的途径、公众的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方面的具体措施,即提高公开的主动程度,凸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公共服务,开拓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公共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8.
政务公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政务公开固守着"权力本位"的意识,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由行政机关决定。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互动性更强,公众的参与热情高涨,这就要求政务公开必须回归"权利本位"。实践中,政务公开在公开的方式方法、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为适应新媒体环境,政务公开必须转换路向,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变单向公开为双向沟通。  相似文献   

9.
《创造》2008,(12)
进行公开亮相全面评价,总比闭门评议要好得多。最近,市委组织部在年度测评干部、市纪委在年度勤廉述职中,用上了网络工具,把每个市管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登上我市《网上宿迁》的博客"政务之声",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评论。  相似文献   

10.
正7月19日至23日19点30分,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务服务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全媒体直播访谈节目与广大市民见面。市政务服务局、市教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市民政局5个政府有关单位"一把手"围绕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构建和谐规范出行秩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等话题,与市政协委员沟通对话。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FM107.3、BTV新闻频道、首都之窗、市政协官网等平台同步直播。2021年,市政协委员围绕本市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千余件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提案。此次"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节目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主题,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和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为主线,解读全市上下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推进"接诉即办"、解决重点民生诉求的重要举措和丰富成果,通过真诚沟通协商,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相似文献   

11.
塑造阳光政府:建立公民与政府信任关系的关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光政府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期盼的理想政府.阳光政府即是政务公开的政府,政务公开的政府即是有所作为的政府,有所作为的政府必将造福整个社会,进而建立起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阳光政府对社会公开、公正和廉洁、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限制滥用职权,减少或遏制腐败现象;有助于提高效率,保证资源向最能发挥效用的部门转移配置.对此,锻造阳光政府,必须建立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12.
对于政务公开,一度形成了一些固有认识,认为其始于近代、源自西方,以监督为基本导向,公众与政府处于监督与被监督的二元对立状态。随着实践深化,对政务公开的认识有了新发展。政务公开与政府相伴相生,是政府管理服务社会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方式,政务公开核心内容在于政策,以便社会公众和基层执行人员了解政策进而共同执行好政策。基于新的认识,政务公开工作体系也需随之调整,促落实、助监督、强监管、防风险应当成为新时代政务公开的基本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诚信政务”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必须以诚信为本 ,诚信社会建设必须以诚信政务为中心。诚信政务即政府在进行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要诚实守信。诚信政务具有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诚信社会建设要实行“一体两翼”的战略 ,即以诚信政务为主体 ,以诚信商务和诚信民务为两翼。在这种基础上政府的诚信政务建设要以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参与型政府和发展型政府作为目标选择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3月27日上午,南京16名市管副职干部作为竞争人选,在电视上公开PK,"竞选"四个政府部门"一把手"职位。16名候选人除了进行一番演讲之外,还要回答现场市民的提问,每人必须回答两位市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我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塑造政府公信力、展现政府自信的重要措施。针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条件下政务公开路径与方式创新进行探讨,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促进政务公开,推动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27)
正公开将成为政府与民众互动的一种最佳方式,民众有诉求,民众有关切,政府就应该有回应,政府就应该有行动。学会和民众的"互动"将成为一种惯例。政务公开这一理念,正在加速成为这个国家新的行政准则。2016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会议明确提出,要创新公开方式,扩大政务公开参与,注重  相似文献   

17.
11月24日,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公开述职活动在南京电视台演播厅举行。这是南京市今年10家重点部门领导干部向社会公开述职的第二家。截止到活动结束时,万余人次通过网络观看了直播。  相似文献   

18.
赵凌云 《中国民政》2008,(11):53-5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政务公开、政社合作、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理念,2007年11月,设立了东城区市民中心、成立了东城区民间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两个中心与东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市民中心承担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在线咨询、政府决策听证、社会意见征集、民间组织服务、民间组织发展、社会自治互助、市民发展展示等8项功能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与市民之间沟通交流互动的新型平台。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2008,(3):318-320
一、业务需求背景 在全国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力搞好政务公开工作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都需要一个方便实用的交流平台,使市民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工作,政府能够听见市民真实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告读者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新媒体应用,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室正式开通了"宁波政府公报"政务微博,主要内容是将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及有关信息集中、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开,并适时进行互动。读者可通过"宁波政府公报"微博内容后的链接点击进入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网站,阅读详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