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当今社会,同居现象屡见不鲜,而同居财产纠纷也时有所见。针对同居财产纠纷,我国相关立法缺乏具有针对性与体系化的法律规定,司法实务中对同居财产的归属认定与具体分割结果也各不相同。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引导,当事人也无所适从,强化立法规制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要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制定单行《同居伴侣法》或者《同居伴侣条例》,明确同居财产归属认定与分割的指导原则以及具体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应对与解决同居财产纠纷。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非婚同居产生的原因,如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对性道德的宽容,让人们更尊重两性共同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大学生对自身性权利的主张也越来越强烈;法律渐渐放宽了对非婚同居的态度;非婚同居在经济、法律、生活等方面的优势,是大学生选择非婚同居的重要原因,为非婚同居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宋娟 《求索》2012,(2):225-228
同居共财是唐律规定的一种家庭制度,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在唐代有所增多。文章从唐律对家庭经济关系的限定出发,考察了同居大家庭中各级成员间的经济地位,同时透析史料,进一步对同居共财家庭经济生活进行探讨,揭示了唐代同居共财大家庭中和谐稳定与矛盾冲突并存的经济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广州X村同居青年动机进行研究,说明同居既是内在的生理心理变化的结果,也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变迁的体现.不同性别在同居动机上有着明显的战略性差异.同时,男性以于二人关系具有支配权,这是传统的男女地位不平等思想衍生的结果,并会直执着或间接影响二人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呈现出与西方国家类似的变化,非婚同居逐渐盛行起来,因而就社会现实需求而言,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已无法回避.法律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非婚同居关系,已经成为我国法学领域面临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非婚同居基本概念的解读,明确了同居和非婚同居的含义,细化了非婚同居的类型,在分析现阶段对我国非婚同居关系的现行制度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构建的社会基础,从立法模式选择和具体内容的设计两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非婚同居制度的设想.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引起人们,尤其是法律,以理性的姿态对待非婚同居现象.  相似文献   

6.
"网络同居"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场景,在互动时由于匿名而具有神秘性,带来新鲜感,以心理体验为主,迎合了多方心理需求.对于"网络同居"热不能封堵,只能疏导.要规范"网络同居"网站的经营和管理,对于青少年应劝其退出游戏,加强业余时间的教育,某些特定身份者参与游戏要慎重.  相似文献   

7.
同居男女分手,约定男方支付28万元,女方将胎儿打掉。谁知,女方却违反约定,将孩子生了下来,从而引发了这起诉讼。  相似文献   

8.
来自天津的徐先生5年前以探亲的名义独自来到美国,太太和5岁的儿子都留在国内。出国前,徐先生是一家法国著名化妆品公司的中国代理,每年有近二十万人民币的收入。在纽约待了半年后,徐先生自费到长岛大学学习语言,遇到了正在攻读MBA的吴小姐,从而开始了两人的同居生活。  相似文献   

9.
婚内强奸是一个法学难题,司法实践一般不将婚内强奸作为强奸罪对待,社会观念也不赞成将婚内强奸作为强奸罪处理。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都负有同居义务,同居义务包含了与配偶过性生活的内容。在前现代社会,一般认为丈夫享有豁免权,因而婚内强奸不会构成犯罪。在现代社会,妇女是法律上的主体,其性自由权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应将婚内强奸的某些极端情况作为强奸罪对待,以与国外立法接轨,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11.
夫妻同居是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础要件,各国立法中,在明确规定夫妻有同居共同生活义务的基础上,对违反该义务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一般都进行了规范。我国现行《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夫妻同居义务,只在判决离婚时才有所体现,这对规范夫妻人身关系,履行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忠实义力都是不利的。本文就同居的涵义、国外的相关立法,我国的《婚姻法》如何改善相关规定等方面做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孙永兴 《前沿》2014,(9):74-76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进行“合法性”判断不能机械的适用制定法。按照自然法的基本观点,这些制定法属于“恶法”,遭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先进中国人的猛烈批判,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完全废除。按照自然法,鲁迅和朱安都具有离婚的权利,鲁迅选择不与其离婚确实是为朱安考虑,体现了鲁迅和许广平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非婚同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非婚同居引发的各种纠纷也越发凸显,尤其是财产纠纷更为突出.对于我国非婚同居的财产问题,我国的现行规定则是少而又少,缺乏实际意义上的操作性,且过于原则化,不足以应对在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纠纷.法律应当做出必要的规范,以统一司法认识,对于同居予以立法规制,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弱者的权利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4.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5.
龚志军 《求索》2013,(2):202-204
国际私法主要是通过冲突规范指引选择应适用的准据法这一间接方法来解决国际民事法律冲突。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大都认为这一过程尤其是准据法的选择主要是一种纯技术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际私法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注重伦理价值,将伦理因素引入准据法选择因有利于国际私法实质正义价值的实现而日益得到关注。因此.重视国际私法对涉外非婚同居关系调整的伦理基础,认真研究涉外非婚同居关系准据法选择需考虑的伦理因素.对完善涉外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适用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想起和男友同居生活3年,且在男友的网吧任劳任怨辛苦忙碌8个月,如今却被男友无情抛弃,她禁不住失声痛哭。她觉得男友应该给自己一些经济补偿和劳动报酬,便从男友名下的建行卡上取走4.5万元……  相似文献   

17.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29):46-47
本案被告人、花甲之年的老龚10年前发妻离世,独女早已出嫁,孤家寡人的他结识了单身刘女士。知书达理的刘女士感觉不声不响的老龚持重本分,两人达成共识搬到一起生活:待感情进一步稳定后,再领结婚证。日子不经意就悄悄流过。去年春暖花开时两人已同居6年了。  相似文献   

18.
老人再婚 路有多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瘫痪在床16年的丈夫死后,许云英开始了新生活。她可以轻松地走出家门,与大院里的其他老年人一起锻炼、聊天,到了晚上,她有整段的时间看喜欢的电视连续剧。她还重拾起多年前的爱好——种花。然而,几年后,她开始感到孤独,照顾老伴时苦痛的记忆已为旧日的温情所取代。虽如此,她并不想再结婚。有类似想法的老年人不只许云英一个。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分亲疏、序尊卑的伦理社会,同财共居组织大家庭为国家法律及社会主流观念所肯定,家族主义伦理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尤其是家族中优秀成员对其他成员在经济上的帮助,由此,官员理所当然地负有供养家庭、帮助宗族中贫弱族人的道德义务。来自家族的需索和对家族的回报构成许多出身贫寒的官员沉重的经济负担,致使其俸禄远远不够支出。基于家族的经济负担成为传统社会官员腐败的动因,贪得无厌的贪官以之为肆无忌惮腐败的借口,而那些律己甚严、持身清谨的官员也不得不在体制默许的范围内收取一定灰色收入,以周济亲族和应对人情来往。在传统社会,权力监督机制的失灵为公权力寻租解除了制度上的束缚,家族主义伦理则一定程度上为腐败解除了道德束缚。家族主义伦理仍构成当今中国腐败多发的催化剂,遏制腐败不仅要构建监督、规范公权力运行的有效机制,也须从文化上正视、治理家族主义伦理。  相似文献   

20.
未婚同居现象在中国日趋增多,但对于年轻人如何从约会发展到同居、性别是否以及怎样影响同居的动机与意义还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94名正在同居和近期经历同居的"90后"乡-城流动青年的深入访谈,从性别视角探讨了影响年轻人从恋爱交往向同居转变的因素。研究发现,流动青年受访者的同居,无论男女大部分发生在有结婚意图甚至是订婚之后,但在同居决定如何受结婚目标推动上出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更多地因道德规范压力,男性更多地出于经济和时间成本。同时,一些流动青年的同居决策也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如为了相处或居住上的便利以及意外怀孕的发生,往往会推动男女加快向同居的转变;经济层面的考虑对同居决定的影响则因性别而异,女性更有可能出于经济需要而加快同居,而男性更多地因经济紧张而推迟同居。总之,传统性别文化规范和农村婚姻市场变动延伸到同居,并影响流动青年男女的同居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