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林 《思想战线》2003,29(2):21-24
凡勃伦从哲学基础、基本信条和历史延续等方面集中批评了正统经济学,认为正统经济学是目的论的、快乐主义的和"前达尔文主义的"。正统经济学在今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它的哲学基础和基本信条并没有改变,不管它的理论如何发展,其中的缺陷仍然是固有的,因此,凡勃伦对正统经济学的批评在当代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2.
异端在思想史的嬗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长期被遮蔽和忽视;对异端元问题缺乏深刻的认知,是遮蔽产生的重要原因。异端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被称为正统,不符合正统的思想便被视为异端。异端具有更替型和内源型两种类型。异端发生有经济政治学原因、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个体文化心理因素。异端思想具有革命性价值、启蒙价值及活跃思想氛围、盘活思想格局的价值。但反社会人格质异端,习惯性地、笼统地、不分对错地与正道相悖,对正统不假辨析地全盘抵触和批判,不一定正确、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说正统     
说正统张纯科“正统”一词,在《辞源》中有三种解释,一曰: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E朝为正统。二日:嫡系子孙,三日:明未祁镇(英宗)年号。后也泛称学派、宗派一脉相传的嫡派为正统。然而,在新形势厂,一些人又赋予正统新的内容和含义、日常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不...  相似文献   

4.
季乃礼 《求索》2008,(11):106-108
有关儒学的正统化,学术界基本认为是在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之时。但儒学的正统化与儒学的独尊概念并不一样,儒学的独尊是和罢黜百家分不开的,而儒学的正统化并不排斥其他诸家。儒学的正统化的标志是儒学的主要治国之策被统治者采用。儒学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孝治”,“孝治”之策首次被统治者采纳是在汉惠帝四年,亦即儒学正统化的时期。儒学正统化为儒学独尊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儒学的独尊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统之争是中国出现分裂或分治时期的产物。所谓正统之争,就是围绕谁是真正的中国,谁能真正代表中国,谁为中国统治的正统所开展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斗争。几千年来,围绕中国的正统之争,不同政权之间开展了一番又一番的较量,今天的涉台外交,是中国千年外交史上中国正统之争新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西南重镇成都古代的历史,与三国时期的蜀汉密不可分。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蜀汉在人们的心目中,较诸曹魏、孙吴更得人心,一向被视为正统。刘备、关羽、张飞以及赵云、庞统等三国人物,说书人讲得眉飞色舞,聆听者也百闻不厌。而在这批历史人物中,千百年来,备受崇敬,被视为神明的则推诸葛孔明。事实也确是如此。若非孔  相似文献   

9.
辛旗 《台声》1996,(12)
台湾当局在后冷战国际格局的重组过程中,自以为身价提高,尤其是在完成政权“本土化” 之后,认为与中国大陆已无历史上的政治联系(原来则以内战争夺中国正统地位来体现),要全面重返国际社会.从1992年开始,台湾当局藉台湾经济、贸易、金融体系国际化,展开以贿赂为手段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的冲突,涉及到“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辩证关系。运用禅宗的缘起式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多元的、和谐发展的社会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立浩 《新东方》2010,(2):42-46
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素来被人们美称为海南第一文化古村,至今已有上下2000年的悠久历史。据古文献记载,早在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水南为临振郡治和宁远县治。随后,又为唐代振州州衙署。时至北宋政和年间,水南是吉阳军署。进入明代,这里是明朝正统布政分署驻地。仅以这段史料概述,足见水南显赫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雅俗文化:主次耦合,且互动制衡兼及人文知识分子所为韩钟恩在任何历史时段的任何社会中,都存在有主流文化(或称为正统文化,正宗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或称之为亚文化、次亚文化,甚至反文化),而且呈对立状态,显然,主流文化必然处于强势地位,非卞流文化则就只能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国,被称之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形成了中国史学的主流或“正统”,而作为二十五史体裁的纪传体叙事,则构成了中国历史叙事的主要传统。考虑到本纪在所有二十五史中都处于位列第一的核心位置,我们认为,本纪所代表的世系叙事在中国历史叙事传统中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血缘意识所具有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由于本纪存在于全部“正史”之中,并在其历史叙事中起着“纲纪”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说,以本纪为代表的世系叙事构成了中国历史叙事传统的主要模式|而在这一叙事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宗庙这一特定的建筑空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如果说,宗庙是宗族世系的空间化的话,那么,以“本纪”为代表的世系叙事则是宗族世系的文本化。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法律思想是对自西汉以来取得一尊地位的儒家正统法律思想的第一次冲击。玄学法律思想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对纲常礼法的根源作出新的解释,试图超越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建构新的治世理论,但终因未理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只能向儒学回归,并在回归中消亡。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往往把宗教信仰分为正统宗教和民间宗教,正统宗教是指得到政府承认和扶持的、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宗教,如古代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民间宗教是指在下层社会流传的,不被官方承认和法律保护的宗教,如白莲教、摩尼教等.  相似文献   

16.
朱汉民 《求索》2012,(6):134-136
湖湘文化的建构过程,与湖南人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文化诠释是密切关联的。本文通过湖湘学人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文化诠释的探讨,以阐发湖湘文化的建构过程、内涵及其特点。湖湘士大夫不仅强调濂溪之学的作为儒学正统的普遍性意义,尤其强调其地域性意义,他们对濂溪学意义的双重强调,具有地域文化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宋志明 《湖湘论坛》2011,(5):99-102
戴震的核心论点是“气化流行”,强调气的变化性,强调气永远处在变化状态,任何事物都是气化流行总过程中的一个小过程。他强调世界只有一个,反对正统理学家对之作形上与形下的割裂。他只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讲天人合一,而不像正统理学家那样,在工夫论意义上讲天人合一。他主张自然人性论学说,颠覆正统理学的理欲对立论。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作为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原发语境,可以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理论偏颇。反思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纷争所导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旨与科学内涵的分化与对立可知,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纯粹的"行动"哲学,而是"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与历史必然性的科学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世俗文化包蕴着普通人对政治、经济、社会人生、饮食起居、闲暇娱乐的朴素而又实用的观念。这些世俗观念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着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社会地位、旧风旧俗、正统理论、乃至宗教、文艺的交互影响,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方式在整个...  相似文献   

20.
在国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思潮中,英国学者乔治·莱尔因1986年出版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富有特色并引起了国内学者重视,不少学者发表评论。有人肯定他对正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批判和依据实践观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也有人指出其重构含义存在歧义甚至相互矛盾,由于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误以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存在"困境"。这些评论有可取之处,也有进一步展开的余地。该书对重构之必要性的分析包含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价值的肯定和对其他多种重构尝试的评介;在概述正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了较深入的批判,并点评了正统理论之捍卫者和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征和适用范围也作出了可取的理解。但关于困境的表述含糊多义,对两个重构含义的关系阐释不清,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来摆脱其思想困境的做法显得自相矛盾,把摆脱这种困境当作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