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禁止南洋贸易”后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军 《东南亚》2001,(4):30-35
清初 ,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屡有变化。先是在 16 6 1年为消灭台湾郑氏势力实行“迁海”政策。郑氏覆亡后 ,清政府于 16 83年大开海禁 ,但到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又下令 ,禁止商民往南洋贸易。对于“禁止南洋贸易”所造成的后果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它的实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阻碍了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事实是否如此 ,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上述史学界所产生的共识 ,其根据主要来源于雍正初年要求开放海禁的一些地方大臣(例如蓝鼎元、毛文铨等 )的奏疏、著述等。我想仅依据那些要求开放海禁的人的论述 ,便得出上述结论 ,未免有些草率行事…  相似文献   

2.
清初迁海与郑氏势力控制下的厦门海外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为消灭郑氏势力,实行迁海政策,企图使郑氏由于军需枯竭,不战而败。但使清政府始料不及的是,郑氏海商集团乘机垄断了对日本和东南亚的贸易,不仅组织山海十大商进行贸易,而且成立东西洋船队,出租海船,收取租金。在郑氏的苦心经营下,厦门逐渐发展成为清初东南沿海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  相似文献   

3.
宋朝建立之后,先后在各个对外贸易港口设置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对海外进口商品实行抽解、禁榷、和买是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有宋一代,抽解、禁榷、和买制度不断沿革变化,对宋朝财政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抽解制度所谓“抽解”,即市舶司对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实物税,它按贩到舶货的一定比例抽收,故又称为“抽分”。宋初市舶制度尚属草创,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在经济上推行“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的方针,①主要向地方州郡争夺舶的控制权,标榜“不与民争利”,o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对进…  相似文献   

4.
清初中日海上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入主中原后,为了解决铸造钱币所需要的铜斤,一反明朝对日本实行海禁的政策,鼓励商民到日本贩运洋铜,遂使清初的中日海上贸易迅速地发展起来,即使在实行海禁以至迁海期间,中日海上贸易仍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本文拟对迁海时期以及康熙开  相似文献   

5.
清初康熙时期(1662—1722年)的海外贸易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海禁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开海阶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后的禁止南洋贸易阶段。然而,不管是海禁实行与否,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贸易均未曾间断过,所不同的只是贸易的形式与发展的程度而已。即使是康熙本人亦不得不承认:“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因此,本文拟就这三个阶段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表现形式与发展程度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因此元代海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汪大渊曾说:“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并域者,如东西州焉”。①寥寥数语,海外贸易之盛况已跃然纸上。元代之前的海外贸易“大率夷人入市中国”,②而到元代,形势为之一变,中国海商异军突起,一跃成为海外贸易的主人,并且执着中国与印度之间海上航运的牛耳,③甚至远航“回回田地里”,④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印…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由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长期对峙,对外陆路交通几近断绝,主要通过海路与外国发生政治、经济交往。因此,双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形式更加多种多样。除了盛极一时的市舶贸易之外,海外国家还不断派遣使者,向宋朝廷“贡献方物”,宋朝廷则以“回赐”的方式,偿以相应的中国产品,从而实现双方之间的商品交换,以故史家称之为“朝贡贸易”。然而海外贡使在朝贡过程中,不仅与宋朝廷进行官方的交换,而且还在民间  相似文献   

8.
清康熙时期的海外贸易,经历了从禁海到开海、再禁海的演变过程.这些过程的演变既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联系,又与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分不开,它直接影响到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沿海一带社会经济的恢复.本文拟就当时开海与禁海的目的、实行的政策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一些国外势力出于各种目的考虑,长期策划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离出去。这一企图无法实现后,它们又转向民主、人权领域,积极配合海外“东突”组织的渲染,不断指责中国政府在新疆地区实行“殖民”、“同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兴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元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制度,为明王朝所继承。然而,明代市舶司在机构设置、职能发挥、选官制度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市舶司的政治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性职能日益增强;其管理海外贸易的方式相应地由官方贸易为主体演变为以民间贸易为主体。明代中叶以后,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面对着东南海防与财政危机,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调整其海外贸易政策,而主持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机构,也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职能方面有所转换。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督饷馆,督饷馆的设立对我国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由市舶司向海关转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12.
康熙开海后,厦门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清政府成立了厦门海关,对海外贸易进行征税,同时,委派管理人员,并制定管理海外贸易条例,加强海外贸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明末清初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往来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贸易竞争对手。他们彼此之间贸易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与当时东方海上贸易格局的变迁以及双方各自在东方海上势力的消长息息相关,是构成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荷兰人于1596年首航驶抵爪哇开始了其从事东方海上贸易的行程,到1602年,先后有65艘荷兰船只分成15支舰队驶往东方①。然而,当时由荷兰商人们各自组成的十个从事东方贸易的小公司,与先期来到东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及美国人相比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商人到广州贸易,开始于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当时因英、法等国对美国的贸易实行限制,迫使美国商人不得不开辟新的海外市场,他们虽然曾与德意志北部的一些城市建立贸易联系,并将大量商品运往荷兰殖民地,但是真正对美国海外贸易造成较大影响的还是与中国的直接贸易。1784年,费城与纽约的商业资本家开始了对华贸易的先声,在罗伯特·莫里斯(RobertMoms)等人的倡议下,他们集资12万元,装备了载重360吨的“中国皇后号”(EmpressofChina)首航广州。这艘船的船长约翰·格林(JohnGreen),在革命期间曾指挥过一艘奉派执行巡罗工作…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宋代的私人航海贸易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极其繁荣,家政府在各个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将海外贸易置于官方的严密控制之下。但是宋朝统治者一般不从事航海贩运活动,市舶贸易“全藉着商来往贸易”,①因此从本质上说,市舶贸易是以私人性质的航海贸易活动为前提的,本文试就来代私人航海贸易的发展、类型,以及海商的构成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私人航海贸易的发展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海外交通的空前发达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则为私人航海…  相似文献   

16.
从明初洪武年间以至明中叶的隆庆、万历之交,在这长达二百年的时期内,“寸板不许人海”,始终是明朝封建政府藉以遏制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明朝海禁专制政策的长期限制之下,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步入了艰难发展的道路。至嘉靖以降,随着民间海商纠番诱倭私市贸易活动的日益兴盛,明朝封建政府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武装镇压措施,从而激起了民间海商的顽强抗争。海寇商人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采取亦寇亦商的  相似文献   

17.
明初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从表面看来,似乎把一切海外贸易都给切断了,其实不然,明初的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停止过,而且与东南亚的贸易还有所发展,正如谢杰在《虔台倭箕》中所描述的:“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与东南亚的贸易是如何发展呢?它对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明初海禁,指的是禁止国内百姓到海外贸易。明朝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习、“禁濒…  相似文献   

18.
在新区域化逐渐形成的新背景下,以及在印度重新热衷于实行其“面向东方”政策之后,本文力图强调这样的因素和势力:它们决定了南亚和东南亚这两个新兴重要地区之间贸易与投资的一般特征与潜力。为此,本文试图主要从南亚,特别是印度的观点来研究这些问题,在它们看来,中国当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势力。  相似文献   

19.
十六世纪后期,西班牙殖民者占据了菲律宾群岛,在马尼拉开辟了通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以把中国的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美各地。此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于是,数以千计的中国海外贸易船满载着各种货物涌向马尼拉,使中国与马尼拉的海上贸易遽然达到了繁盛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中国与马尼拉海上贸易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20.
十六世纪以来一直到了鸦片战争之前,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商人──海商,是否已经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商人的性质?当时的海外贸易的航运业,是否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初期资产阶级的航运企业?这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人说,十六世纪中国沿海一带的走私贸易商人的“海寇”,可以称得上是资产阶级先锋队(注/A)。有人认为明朝后期的海外贸易的性质,是“有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性能”(注/B)。也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对外贸易的海商,已经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自由商人”的性质(注/C)。有人认为明末之时“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