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后扶贫时代,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关键。新形势下要坚持精准扶贫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增强包容性发展动力,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与帮扶机制;加快推进由解决收入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开发式扶贫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凝心聚力引才育才用才,不断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返贫"现象的存在,部分消解了政府及个人为减轻贫困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反贫困进程,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返贫成为影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阻碍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定西市深度贫困地区为例,采用多维贫困的理论视角全面厘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人口面临的返贫风险,以期为有效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返贫困境提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贫困治理方面的斗争历程和取得的经验成果,将返贫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概括为减贫瓶颈理论、贫困疲劳理论和贫困陷阱理论,从现实角度研究防止返贫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度供给与实践需求在构建长效反贫机制中形成合力、塑造农村脆弱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空间以及将扶贫产业的市场优势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功能相结合的三条实践路径,旨在探索后脱贫攻坚时期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稳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就农村而言,农业是主打产业,从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才能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就农村而言,农业是主打产业,只有从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才能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中国扶贫与反贫困工作具有长期性.在2020年全国贫困县全部脱帽和所有贫困人口脱贫的发展目标下,脱贫与返贫压力并存,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返贫治理至关重要.以江苏省H县脱贫和防止返贫攻坚战为例,系统考察其在返贫治理机制上的创新,可以发现,H县建立了返贫阻断、资源下乡和组织下沉三大返贫治理机制.返贫阻断机制切断了脱贫人员返贫路径,为脱贫者提供三重防护网;资源下乡机制解决了返贫治理资源的精准输送、集聚与激活问题;组织下沉机制体现了返贫治理制度的强监管—强激励、统合治理与多元共治特征.在后精准扶贫时代,需要加强返贫阻断、资源下乡和组织下沉的整体性融合,实现制度、资源、人才和组织的优化整合,提高返贫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7.
2020年是国家实施扶贫战略的一个分界点,2020年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整体性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即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依然会有贫困人口的存在,还是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集中性的贫困问题.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完成后,后扶贫时代的贫困问题治理还将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分析后扶贫时代的防止返贫体制机制,对后扶贫时代的贫困问题治理提出治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能力贫困、意识贫困等深度贫困群体。群众的意识贫困主要是由于信息闭塞,传统意识浓厚,信心不足,奋斗精神不强,方向迷茫,责任意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的。扶贫应针对群众意识贫困的不同原因,通过精神"输血",把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注重在行动上组织,激活贫困户脱贫的能动性,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走出帮扶时脱贫、不帮扶时再度返贫的恶性循坏。把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脱贫氛围,确保整体脱贫,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吴华 《社会主义论坛》2020,(5):I0005-I0005
云南省宾川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后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夯实群众增收基础,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防止边缘人口致贫,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大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抓产业、建基地、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发展理念,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健康来凤"建设的重要基础。来凤县委、县政府主动担当、大胆作为,已专门出台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保贫困对象按期脱贫,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呈现整体向好态势。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约93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01个贫困县摘掉贫困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6%。对此,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两手抓",认清形势,明确靶向,找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稳固脱贫成果。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脱贫工作带来新挑战,脱贫工作推进难度加大,协同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线"作战,积极防范因疫返贫、因疫致贫等情况出现,切实保证脱贫攻坚工作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脱贫攻坚的成绩做出了令人鼓舞的评价,认为是"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同时对2020年做出了明确要求:"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  相似文献   

13.
2020年后,中国的贫困问题不会随着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消除而消失,贫困治理依然面临消除绝对贫困、区域与城乡差距、脱贫后返贫以及"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等新问题的挑战,但贫困的标准及内涵、贫困的治理目标、对象、制度设计等方面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转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转变,做到承前启后,2020年后中国应继续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实行城乡贫困治理一体化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长效减贫机制。  相似文献   

14.
给贫困群众一个稳定增收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使其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现代化生产劳动,促进思想蜕变,将向往富裕生活的愿望,转化为自身努力实现的劳动,达成"有尊严脱贫,脱贫不返贫"目标。勉县在脱贫攻坚中通过组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贫困人口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既为贫困群众找到了稳定增收的路子,又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支撑。这是勉县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收获,更是推进就地就近就业所应秉持的核心理念。笔者以勉县近年来建设扶贫车间就业、县域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分析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攻坚中促进增收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既是防止返贫的必要措施,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围绕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展开研究,并嵌入黔西南州的具体实例,阐述和分析当地构建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已有基础、主要困境以及突破困境的路径选择.同时将扶贫帮困带动机制、脱贫动力培育机制、多元参与帮扶机制、产业扶贫发展机制以及贫困帮扶协作机制等作为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并阐述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构建重点.  相似文献   

16.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脱贫不仅要实现物质脱贫,更要注重精神脱贫,以精神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既能够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又能够对脱贫攻坚战进行固本培元。精神贫困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导致的,就贫困人员内部因素而言,需通过“扶志”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扶智”工作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以此切断贫穷的根源;就外部因素而言,需要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并加快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贫困群众脱贫营造积极健康的脱贫氛围。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才能使贫困人民真正实现脱贫,不再返贫。这一举措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全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妇女是主导家务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贫困家庭能否顺利脱贫取决于妇女的脱贫程度。农村妇女作为既脆弱又贫困的群体,她们在应对因生产环境、自然灾害、个体健康、教育程度、家庭环境、政策制度和社会福利等带来的风险时,由于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手段而容易陷入贫困。以贫困脆弱性为分析视角,考察贫困妇女现状和成因,不仅有利于预防和缓解妇女贫困,还有利于降低贫困家庭继续贫困或返贫的概率,增强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扶贫攻坚期应聚焦农村低保群体的稳定脱贫。但扶贫开发出现不稳定脱贫倾向,如贫困对象识别行政化和非动态化,贫困群体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建档立卡贫困户返贫率高,村两委脱贫带头能力建设滞后等。农村低保标准已超过贫困线,但不能用低保替代扶贫开发,应根据贫困群体类型相机选择低保与扶贫融合方式。建议建立贫困群体参与的扶贫开发模式,分类下放扶贫开发资源分配权限,分类识别扶贫对象;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程,加强本土人才集聚和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盘活贫困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促进社会精英和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重要任务。巩固扶贫成果的关键在于防止返贫,而防止返贫的关键在于控制返贫风险。基于新中国农村扶贫的实践与政策分析,当前中国存在救济型扶贫、保障型扶贫、易地搬迁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参与型扶贫五种扶贫模式,可以分析比较出不同扶贫模式下返贫的直接风险源和根本风险源。借助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可以从自我开发、培训开发、岗位开发、干部开发、组织开发等方面实现风险控制,为地方政府与领导干部防止返贫风险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三农"领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减贫和坚决防止返贫,加快补齐农村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云南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及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推进产业扶贫科学统筹,政策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