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5,(35)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共十八大为中国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吸收本土优秀的思想资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思想的传统儒学对中国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传统儒学的优秀政治思想资源。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层面对传统儒学政治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探讨传统儒学政治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2)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各国关注的重点,现代化理论则是二战后全球化高潮背景下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要归结于人这个主体。可见,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要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本文在分析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出发,指出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并从建构原则、目标选择和基本途径等方面提出如何建构我国人的现代化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振兴中华民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按其特有的实践逻辑依次展开,反映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中国梦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性,二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宋雄伟 《政治学研究》2023,(4):112-125+152
社会形态的变迁具有内在规律性,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不是机械的线性演变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基于历史与现实联结而构建和选择的结果,明显地体现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以及理性与情感的互动中,形成了以“政治判断力、政治认知力、政治引领力、政治整合力与自我革命力”为主要内容的强大政党政治能力,实现了国家建构、制度建设,以及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效地规避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国家失败、政府失效、市场无序和社会涣散的弊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力是在总结党的政治优势经验和世界各国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条件。它首先是指人们形成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过程。由于社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也只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就目前来说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指人们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改革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社会基础”概念是理解和分析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因素和实现方式的重要概念,并在对这一概念进行学术界定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阐述了社会基础概念实践的、大历史的、内生性的和现实主义的理论取向,对其理论意义和作为分析工具的意义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给出了以社会基础概念为核心概念展开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分析结构。认为社会基础概念以及由此展开的分析框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能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现代化作为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城市化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现代化城市是指城市各项指标体系达标,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前者是动态概念,那么后者则体现静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深圳城市现代化之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任务,作为模糊宽泛的过程性概念,“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变迁,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1月19日的《理论信息报》刊登了全国“世界近代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学术讨论会议对“现代化”的概念问题的几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和社会的综合概念,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即向某一地区、某些社会部门所达到的先进水平看齐。更多的同志认为,“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概念,它的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它是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它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特征,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1.
从治民到官民互治--行政现代化历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行政现代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切入,提出和初步论证了行政现代化对于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对于行政现代化的先行性问题,并试图对"行政"和"法律"作出新的解释,初步分析比较了中西方的法治传统,认为中国传统的德治和法治实质上都是人治,亦即官治,都是用于治民的;甚至从特定意义上说西方的法治主要也是用于治民的;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行政现代化应该走出法制的治民传统,实现"两个接轨"、"两个根本转变",营造出官民互治的政治行政局面,以实现对近现代西方法治的赶超.  相似文献   

12.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泊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中国,政府的根本职责“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第240页)。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以政府行政现代化来保障,政府行政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因此,研究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均有积极的意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主要指在现代行政中确立科学管理观念与理论,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制度,采取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等。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所追求…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5.
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反思郭灿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而文化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迈向现代与文明的精神力量。三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同时...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是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轫和创立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智慧源流和鉴知明镜。以宏大历史的视野,基于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端和拓展的研究,可知近代中国政治学科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发轫,在启蒙知识分子努力以近代西学取代传统儒家、以西方制度变革拯救民族危亡的知识努力下创建的。为此,近代中国政治学的诞生是偶然与必然、传承与转换、移植与选择多重矛盾辩证作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样态和特征。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发轫创立,既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明的转换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知识传统和教育体系的重大转折和突破,又必然带有旧传统的深刻遗痕和新学术的先天不足和缺憾。它在学科建设宗旨确定、学术思想确立、体制机制优化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一流政治学科具有多方面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政治发展的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问题,属于政治发展的范畴。中国语境下的"治理"具有多层含义:一是"统治"和"管理"的缩写,二是具有国际通行"治理"概念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内涵,三是执政党和政府依然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现阶段中国主要解决的还是政治现代性的问题,其标志是代议民主制和理性官僚制。代议民主是民主的现代阶段,而协商民主是民主的后现代阶段,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弄清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有序性,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理性官僚制旨在实现政府管理的理性化,包括层级节制、合理分工、依法行政等,达成行政过程的非人格化。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破除现代性,直接按照国际上的治理概念进入到后现代,而是实现政治现代化,首先建设现代国家和现代政府;在建设现代性的同时关注一些后现代的结构,逐步实现由统治的一元结构向治理的多元结构的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可将政治信任划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模式。政治权能结构和制度化水平决定了传统与现代政治信任的根本分野为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传统人格信任向现代制度信任演进的基本逻辑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逻辑的形成和国家制度成长;演进的基本轨迹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并最终实现人格信任的制度化。这在根本上是凭借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化不信任体系建设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提高政治预期、降低政治风险两种机理。搞清楚政治信任模式的分野与演进逻辑,对中国转型社会政治信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现代化的大生产。为此,必须改革已经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为了坚持改革和开放,现在人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改造传统文化。由此可见,社全主义现代化要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造,它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在一个拥有十亿人口和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古国里,创造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社会。这是一项把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历史,推向一个崭新发展阶段的伟大的社会工程。没有最新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形成最新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