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金平回来     
从金平回来,一直介想着有关扶贫的事。 对苦聪人作调查时,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者米街了上碰到一个30岁左右的苦聪男人,黑黑瘦瘦的,肩上挎着一条布袋。他是者米拉祜乡苦聪大寨村民小组的组长,从山上下来赶街。我知道,对于若干年前还隐居深山的苦聪人来说,有更多的人学会做买卖是一件好事。我同他交谈起来,得知他能编制一种还算有点特色的小竹箩,并且以5至10元的价格在街子上卖.可惜的是有这手艺的人太少 问他 “读过书没有?”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是笑,说“只读过三年,读得太少了,我现在还读夜校,干部带头…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巴桐     
真正的巴桐化夷巴桐是香港知名作家,以前我读过一些他的散文和诗,觉得他很有灵气和才华。没想这次去台湾,在香港却有缘与他相识。我们见面虽只有两次,但他豪爽大度,快人快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节前,我和元隆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关师应邀去台湾访问,由香港过境...  相似文献   

3.
欣悉钟兆云出了《乡亲们》的新书,它像盛夏一股强劲的凉风,令我这位来自乡村的老者顿生快意。此前我曾读过他的作品,在他就读的中学执过教鞭,素知他幼少便广读诗书,学生时代就有佳作问世,大学毕业已是博识洽闻,下笔有神。  相似文献   

4.
杨海锐 《中国保安》2020,(2):157-157
置身互联网时代,又终日忙于工作,很久没能静下心来认真读过书了。近日,我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合上书本,不禁掩卷长思。书中主人公安德鲁·罗文忠诚、敬业、不畏艰险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不是因为他获得了“杰出军人十字勋章”,也不是因为罗文有什么英雄壮举,只为他的忠诚履职,高度使命感和雷打不动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5.
师生情缘     
大约在1994年,我就陆续收到残疾青年赵凯的来稿和来信.他读过我编辑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后,给我写来了第一封信,备述他生活的艰辛和创作的艰难.他生于1970年,9岁患类风湿病,18岁时瘫痪在床,颈椎、腰椎和双髋关节全部“锈死”,身躯僵直成了板状人.在无边的厄运里,他仿佛看不到人生的出路.幸运的是上天赋予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艺术之光给了他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之后,我批阅他的稿子,还给他寄去了一些书刊,并指导他学习.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超凡脱俗之处在于,对于人生,他能够看得开、想得明白。王蒙老先生七十多岁了,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个刻板的人。之所以产生了这么个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人家当过文化部长,应该多少有那么一点派头和架子;其二,虽然读过他早年的一些作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对于教科书里推  相似文献   

7.
在某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优秀读物评奖会议上,我多次读过黄亮宜同志有关义利问题的论文,这次又得以先睹为快,阅读了他的这本学术著作。我认为该书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科学的义利观,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相似文献   

8.
《创造》2016,(10)
正那天,去北京,在单向街书店的西海店,我问正坐在对面埋头读书的许知远同学:"你说,一个人读书会有穷尽的时候吗?"他很快地回答说:"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了。"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无耻",不过没有想到他会那么"无耻"地回答。我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阅读量应该超过1900年之前90%的智者的阅读量了——柏拉图、孔子到底读过几本书?可是,为什么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却无法与先人相比?香港苹果日报总编辑董桥早年在伦敦钻研马克思。后来他说,原来自己认识的不是马克思其人,而是马克思的胡须。  相似文献   

9.
景仰萧乾久矣。但拜识萧乾,却在我读过他那唯一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之后大约半个世纪。此刻,萧老已经跨进了他辉煌的暮年,仍在以他八旬的高龄“吐剩下的丝(文学)”。萧老是我的前辈;虽然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以及中国作协理事等头衔,但我一直仍把他视为一位被公认  相似文献   

10.
正6月7日下午,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的理论学习室里,几十名村里的党员群众坐得满满当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开始讲党课了。"根据上级党委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安排和部署,今天我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争做一个讲政治、有信念的合格党员’。"吴天来首先简明扼要地作介绍,"今天我就讲讲为什么强调共产党员要讲政  相似文献   

11.
海风 《台声》2022,(18):70-71
<正>“黄冈师范学院不仅有美丽的校园、认真学习的学生,还有关爱我的领导,这样的工作环境就是我作为大学教师十分渴望和心仪的人生归属。”许清原,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台湾省籍教师,“登陆”7年,他在大陆找到了如家的归属感。许清原告诉笔者,最初他决定把黄冈作为“登陆”的梦想站,是想满足自己由来已久的“追星之旅”,“苏东坡一直是我的精神引领者,我希望通过寻觅他的足迹,让自己读过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见闻,充实身心。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为我们树立了酷爱读书的榜样。有一次,毛泽东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知道我多么难受吗?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又把书放在他身边。然而,一项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或许,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读书没有以前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国庆把他有关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论文集书稿交给我,并嘱为之序,我欣然接受了。我为他这些年的辛勤耕耘并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而感到由衷高兴。论文集中的大多数文章我早已读过,记忆犹新,尤其是国庆从硕士论文中分解出来的几篇文章,我更熟悉。他在写作时,我们师生多次切磋琢磨,后来又通过答辩,完成了这篇优秀的学位论文。此后,国庆陆续在省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份量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论文集中所收辑的,仅只是有关古代文艺美学的部分文章。虽然是论文集,但不难看出这是一部集中探讨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著作,各篇文章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有较高理论水  相似文献   

14.
凡是读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对《开国大典》这幅油画都不陌生,那位站在毛泽东身边戴瓜皮帽、穿布衣长衫的银髯老者,一派仙风道骨。他,就是我的四川老乡,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  相似文献   

15.
在路经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的一个岔路口时,蓦然间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林语堂故居的提示路标,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去拜谒对我及多数大陆人而言神秘的林语堂故居。学生时代的我曾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并奉之为人生圣经,他的睿智、超然、透彻与洒脱令我仰慕。所以,当与林语堂的故居咫尺相望时,我便毫不犹疑地做出了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七七事变,我离开北平,间关南下。九月杪,自香港乘船趋海防,取道河口回滇。九月,在北国已经是凉秋了,可是南海上还炎热得很。我坐的又是炼狱似的“统舱”,更令人难耐。因此,一上船安顿好床位,我就带着一壶水和在香港买的一册英国小说到甲板上去。我正在看书看得入神,忽然,有一个人在我的旁边驻足停下。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三十来岁,个儿修长,架着一副银边眼镜,穿一件白绸大褂的斯文人。他见我看他,便把我手中的书接过去翻了一下,和我谈起话来。他问我是不是一个学生,是不是学文学的。我回答我是学历史的。他便说:“这船上有一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你认识吗?”我说:“我读过吴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17.
初识陈丹青     
我读过陈丹青《退步集》、《笑谈大先生》等著作,对其蛮有好感,并爱屋及乌,购藏了他竭力推举的木心老师全套作品中文本。得知他星期天上午要在厦门会展中心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开讲《艺术与博物馆》,我便前往听讲。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偌大的厦门会展中心五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上午10点半,61岁的陈丹青一身黑衣出现在讲台上,许多听众拥到台前,举着相机、手机一阵狂拍。陈丹青配合拍了一会后说:"一定要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心     
父亲的心刘飞跃“发工资哆!”手里拿着第一月工资,除去一月的伙食费和学习费用还剩下190元,我沉默了很久,然后激情地喊了一句:“我要马上到商店买香烟和酒寄给我的父亲!”父亲家里穷没有读过书,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的心里一向认为唯有当官才有威风,才有出息...  相似文献   

19.
买份报纸     
每天从家到单位,都要路过那个似乎被繁华广场遗忘的拐角。不知道从哪天开始,那位卖报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衣服破旧不整,两只破烂不堪的包塞满了随身行李,小心翼翼地叫卖着,向每个行人投去希望的目光……第一次向他买报后,知道他是安徽人,老伴死了,儿子不养他,将他推出门外。老人的遭遇那几天一直盘旋在我脑际。后来,我就决定每天下班回家时买他一份报纸,即使有时已经在单位读过了或者家里已经买过了,我也要来买一份。渐渐地,这似乎就成了一种约定、一种习惯。有一次,下班时将钱包忘在了办公室,当走到那拐角下,我只从裤袋里摸索到一枚一元…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与回家探亲的战友打电话聊天时,他略带激动地告诉我,某某同学买车买楼了,某某同学开公司当老板了,言谈之中无不流露出对同龄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己十几年军旅生活的些许无夸。由此笔者想起了曾读过的两则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