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健 《党政论坛》2008,(5):22-23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初期,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是“生产决定消费”,那么,进入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今天,这一特质则在逐渐潜隐,并反过来展示为一种“消费主导生产”的新型逻辑。基于这一逻辑,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其中社会财富内涵的扩展及其衡量尺度的演变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电子媒介中,商品已经部分幻化为广告中"景观"化的视觉影像和"符号"化的象征意象;在商品"景观化"、"符号化"的幻象背后,是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在表现逻辑、使用逻辑和控制逻辑等方面的变化;在商品变化逻辑之后,是一百多年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产和政治统治的深刻变化以及恒定不变的资本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文化产业、文化商品都是资本发展的产物,它们遵循着同一个资本运营的逻辑,只不过在这个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商品同时实现了经济资本以外的文化资本的增殖,并由此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文化的商品化,尤其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尽管一部分不能完全市场化的公益和准公益文化仍然存在,并作为公共文化事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社会提供着"文化产品";然而经营性的、生产"文化商品"的文化产业已成主流,无论是对于经济,还是对于社会,它的作用和影响力都大大超过了靠政府和国家引导的形式比较单一的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可以说,在消费社会的生产实践中,"文化产品"已经基本转化成为了"文化商品",这同时吻合了市场经济的普及和深化过程;而文化商品化的实质便是:文化被纳入到资本增殖的轨道,成为资本实现自身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在技术设计的作用下日益呈现出"美学"特征,浮华的外观和诱人的宣传构造的商品幻象通过与消费体系和资本市场紧密结合,重构了人的价值观和行动逻辑,使得人们在追逐物质商品的享受中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造成人的生存异化局面。商品美学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型统治策略的真实呈现,透过消费社会现象追问消费行为体系背后的生产体系和资本逻辑,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仅是关乎人性的哲学主题,也是建构现代社会正义的制度议题。  相似文献   

5.
消费和生产是一对辩证关系,马克思坚持以生产逻辑为主导,在生产过程中来解释经济,生产多少已然成了这对关系中突出的矛盾,随着大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普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产量,攫取产品的剩余价值,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突出。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绿色经济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标杆和主流,因此消费含义也发生了时代性嬗变,消费作为产品得以"最后完成"和"实现"的规定动作,其主体是人,因此,消费的志愿原则即"愿意与否"在现阶段已经向道德调节即"应该不应该"进行了转变。所以,消费伦理对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其在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成了使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统一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当"看"成为一种消费时,我们通过对看的分析剥离出视觉消费的虚实,在质疑商品实用价值和展示价值孰重孰轻中看明消费社会的逻辑,分析出背后的文化和心理因素,反思新的消费模式下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学荣 《理论导刊》2012,(7):51-52,57
资本逻辑与空间生产逻辑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种不同的逻辑,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出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一方面,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历史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不断激励现代人的创新意识,促使世界历史的"生成",使空间生产由地域性向世界性、全球性转化,并促使人口和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使城市化和"时空压缩"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发展表现出对空间生产发展逻辑的"相悖",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生产是一种"过度"生产,势必造成对空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并且背离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导致空间生产的异化。资本逻辑与空间生产逻辑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8.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文化公共品生产获得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它的基本哲学问题。文化公共品生产具有两种基本的目的性: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要遵循当今市场的规律,这是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物质运动规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要遵循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这是理性逻辑为主导的思维进化规律。以"经济-社会"综合效用为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则应当遵循上述二者的融合与平衡。在信息社会,还应该遵循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规律。文化公共品生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论逻辑是从抽象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个体"在价值行动中面临着"价值悖论"的困境,即价值确立的二元性与价值实现的悖反。"价值悖论"是现代人的价值实践活动的逻辑前提,其根源在于"人的异化""人的悖论";同时,也只有在"人本论"的社会发展中才能根本克服这一"悖论"。这样就形成一个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逻辑上升,价值悖论在"人本论"中克服的逻辑结论,为历史的具体的"以人为本"价值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前提。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认识论在自我克服中的逻辑上升。  相似文献   

10.
"精酿啤酒"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形成了以中产阶层都市青年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借助布尔迪厄的"社会空间"和"区分"理论,考察都市青年消费者精酿啤酒的消费行为,分析精酿啤酒商品的设计、生产、消费特性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针对都市青年这一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趣味,区分出知识型消费者、品质型消费者和炫耀型消费者三种类型,以揭示当下社会分层中文化资本占优势的中产阶层的"趣味"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消费既是人们为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物质财富的消耗行为,同时,消费又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与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紧密相连。消费的社会经济作用日益显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样,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因此,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先导。只有适度消费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主导的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等问题,都依靠市场通过供求的力量来解决。一般说来,市场经济要县备以下三个要点:(1)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独立的法人,是市场的主体;(2)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都与市场有密切的联系,企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应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发展生产的需要。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功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强化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教育功能。就是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上,帮助职工摒弃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旧意识,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和信息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新情况,善于输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伴随当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与迅速发展,加之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与建立健全,一个内涵丰富与影响深远的全新数字空间即"虚拟社会"也应运而生。以和谐社会视域下虚拟社会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为逻辑起点,在明确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选择,可以为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取决于社会最终产品的健康顺利消费。消费来源于两部分,一个是国内的消费需求,一个是国外的消费需求。在这两部分中,国内的消费需求是主要的,对我国社会再生产起主要引领作用,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但当前,国内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制约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探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多种模式,提出对策措施,是解决社会再生产循环中存在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正>一、促进消费持续增长要厘清消费与投资的关系1.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消费即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生产,这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切历史阶段的普遍规律,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消费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源自经济活动内在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既然是消费,那么满足消费需要就成为生产的动机。在市场利益机制驱动下的社会生产呈现出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性"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核心议题的背景下,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进路与理论逻辑转换中提炼出公共性范式变革的维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变革包括:在公共性内涵上,实现从理性公共性、自然公共性到社会公共性的转换;在公共性历程上,实现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的转换;在公共性载体上,实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换;在公共性动力上,实现从神学动力、理性动力、自然动力到生产动力的转换;在公共性标准上,实现从抽象标准到现实标准的转换。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对于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性建设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农村人情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情消费是指农民用于人情往来的费用。人情往来模式是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通过礼尚往来,表达情感,维持社会联系,换取社会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村经济形势的向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交际圈逐渐拓宽,参加社会活动日趋增多,导致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出现。这对农民造成物质、精神双重压力,同时影响农业生产,但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情消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消费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黜俭崇奢".近代思想家的消费伦理对于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审视消费与生产、积累的良性互动关系,革新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以及实施改善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消费社会中出现了"新文化媒介人"这样一类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大众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塑造者。本文笔者通过个案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以某高校BBS相关版面的互动及时尚代言人的有关资料为例,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群体中"新文化媒介人"地位的形成背景和地位获得的过程。通过分析,来透视并把握消费社会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沟通并左右人们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