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城市圈生态现状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生产方式粗放,水资源污染严重,城市病加剧,农村生态形势严峻等等。而整个生态保护方面存在制度安排的缺失,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城市罔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梁子湖是武汉城市圈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 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步伐加快,梁子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来越重要,在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现有生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对缓解武汉城市圈经济密集区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影响,形成城市圈基本生态框架和生态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城市圈是高度现代化的产物。城市圈建设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西方国家的城市圈建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区域整合、资源供给、决策影响和监督控制的特殊作用。在纽约城市圈建设中,以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就充分发挥了参与决策、鼓励动员、组织协调的作用,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钧”(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途径选择角度出发,对武汉城市圈现阶段发展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区利益矛盾是当前阻碍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就如何化解该矛盾的途径进行了比较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局部整合创新武汉政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思路构想。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作为21世纪初期中国的六大改革新区之一,其试验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体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特色路径。不同于东、西部试验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生态安全是“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基本取向,也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难点所在。武汉城市圈在发展中,要做到城城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双化并进”。在中长期走向上,武汉城市圈要确定三大重点走向,率先建设生态城市群,加快“五个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理论月刊》2010,(4):107-109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实践,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实质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武汉城市圈应当审时度势,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人才等各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建现代林业示范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2009,(2):64-64
国家林业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备忘录,决定投资405亿元,合作建设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这标志着我国首个以城市圈为核心的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合作备忘录明确,通过建设示范区.2020年武汉城市圈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道路、河流绿化率达到95%以上;生态补偿率达到100%: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亿立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9.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提出的发展目标.本文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生态工业建设;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丰富,但是分布极不均衡,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足、结构失衡,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不够等问题。原因在于传统计划配置的体制影响、现实经济与产业结构低下,市场环境欠缺以及创新主体、共享机制缺失所致。为此应着力推进城市圈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和新型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徐国兴 《中国发展》2009,9(6):86-89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是一种新型城市圈,这种新型城市圈具有和传统城市圈不同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内涵,并构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而不是增长极,两型社会建设是对新型城市圈发展的积极的良性约束。为了保证新型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创新机制,只有制度化的创新才是新型城市圈可持续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王蓉  陈世寅 《中国发展》2009,9(6):68-76
该文阐述了循环农业在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的理念为指导,发挥循环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莉 《中国发展》2009,9(6):36-41
“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既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框架,探索性地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三大具体战略,即绿金经济和结构调整同步发展、金融强市和科技发展深度结合以及政府管理和市场模式创新互动,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益智  张为群 《中国发展》2009,9(6):24-30
该文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着眼,提出武汉城市圈应着力发展特色场外交易市场,实现私募股权投资中心与新三板市场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本之手实现“两型”社会发展。此外文章还对武汉城市圈采取这一对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兰 《中国发展》2009,9(6):31-35
该文讨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阐述了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与不足,指出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实现新型工业化,重点在科学理解“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问的联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构建“两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两型社会”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就成为新焦点。农村城市化是“两型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该文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城市化资金缺口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7.
曹亮  杨德才 《中国发展》2009,9(6):16-23
该文首先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效应,通过剖析新加坡金融集聚的成功案例来说明政府主导模式的有效性,并就武汉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中政府应如何作为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莫仲宁 《桂海论丛》2005,21(6):64-66
"两廊一圈"的建设,将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广西在构建"两廊一圈"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也使广西占据了制度安排上的优势.广西应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与越南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推进"两廊一圈"建设.  相似文献   

19.
吴远富 《桂海论丛》2006,22(3):83-85
中越“两廊一圈”经贸合作议题的提出,既是对多年来蓬勃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的肯定,同时也显示两国经贸交往还潜在着巨大的可开发空间。“两廊一圈”性质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下的中越自由贸易区,它在内容和实施步骤上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协议为蓝本和框架,其建设进程不会快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间表。  相似文献   

20.
李麟学 《中国发展》2009,9(6):82-85
该文对两型社会中绿色城市模式进行了定位,并分析其对于两型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对绿色城市模式的层次构成、发展策略与运作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