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公众对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影响刑事责任的正当性的怀疑,更多地表现在认为民事赔偿影响量刑违背了刑法基本原则。然而,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赔偿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和对立。只不过,司法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背离刑法基本原则的做法。对此,可以通过强化裁判文书说理、规范案件指导制度以及将民事赔偿作为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加以规定来规范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的适用,从而打消公众疑虑。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从奴隶制国家到当代社会,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大致经历了模糊、分化、融合的演变过程。古代法上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的界限模糊,民事侵权可能受到刑罚处罚,刑事犯罪也可能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近代法上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严格分离,民事赔偿仅在平等主体间发生,惩罚责任仅在刑事责任中出现;当代法中出现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融合,民事责任的承担影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行为的多重违法性即法律责任的重合是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重合有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重合、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重合、刑事责任与行政民事责任重合三种形态。经济犯罪法律责任重合冲突的有序解决 ,必须正确适用“先刑后民”的原则 ,改变“以罚代刑”或“行刑不分”的状况 ,正确处理刑事追赃和附带民事诉讼 ,进一步明确被害人的民事赔偿处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目前涉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诉讼还只限于验资业务而未大面积涉及审计业务,且还只限于民事责任而未蔓延到刑事责任,本文仅就注册会计师在验资业务中的民事赔偿责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法律责任的界定。民事赔偿责任的界定,通俗地讲就是确定在什么情况下被告(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从法律上看,我国《民法通则》〉对于民事责任实行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必须具备四个要件:第一,要有损害事实的发生;第二,行为人的行为违反法律的规定;第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  相似文献   

5.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在理论体系的划分中泾渭分明,具有独立的适用领域。但在刑事审判实践中,犯罪被告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其定罪量刑状态,不可简单地以悔过态度等情节概括。赔偿作为民事责任的内容,逐渐地成为刑事责任的实质表现。刑事赔偿制度可以作为刑事责任的新表现形式,成为刑法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已调解赔偿的刑事案件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卢文华刑事案件经公安机关调解,并由行为人根据协议,赔偿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这类案件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笔者作些粗浅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流氓、毁坏财物等刑事犯罪,致使公民遭受不同程度的物质损失,公安机关受...  相似文献   

7.
虽然民事赔偿不能直接影响法院的定罪活动本身,但却可以影响案件的进程和广义层面的定罪,也就是刑事责任的确认过程会受到影响,故民事赔偿可以对狭义层面的定罪存在间接影响。就民事赔偿影响量刑而言没有刑法层面的规定依据,并不意味着其他层面也同样缺乏相关的规定。我国的司法解释中有着为数不少的相关规定。虽然民事赔偿并不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但可以影响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司法解释赋予了罪犯积极执行财产刑和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独立的司法价值,这为民事赔偿影响行刑提供了规范根据。  相似文献   

8.
侵权的民事责任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同时发生。我国刑法第31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分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八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造成的损失或者伤害,由违反治安管理的人赔偿损失或者负担医疗费用。“《民法通则》第110条对同时追究民事、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来看,将民事赔偿定位为刑事责任的影响因素(即酌定量刑情节)依然是具有合理性的,而将其作为刑事责任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仅在理论依据上不够充分,而且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也不能作出自洽性的解释。民事赔偿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不仅有其条件限制,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双向性,即根据不同的赔偿情况,既可能加重刑事责任,也可能减轻刑事责任。就加重刑事责任而言,其实现方式无疑就是从重处罚;而减轻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在理论上则既包括从轻处罚,也包括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协议是刑事和解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最关键的结果,它记录并反映了刑罚权主体控制、被害人实现有限处分权和加害人刑罚轻缓化诉求三种因素之间的博弈.刑事和解协议从性质上讲,属于公法领域内的刑事契约;从效力上看,具有民事和刑事双向规制的特点.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处理是刑事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其中民事赔偿部分可定性为单务合同、刑事责任处理部分可理解为效力待定的双务合同,这一公法契约的效力可以运用私法契约的分析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11.
经济犯罪分子的同一经济犯罪行为可能会同时产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由此引起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重合。由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者多方面的差别性和地位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应正确确立两者重合的适用规则,以确保实现有效地惩罚和打击经济犯罪以及实现对受害人所受损害的民事权利的恢复或者救济。  相似文献   

1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认定并不是单一的。如果"办卡人"自己办卡恶意透支,则"办卡人"为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办卡人"办理信用卡后,与他人出于恶意透支目的造成危害后果,则"办卡人"与使用人为本罪的共犯,共同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办卡人"办理信用卡后,并非出于恶意透支合谋的目的,借给他人使用造成危害后果,则"办卡人"承担民事责任,使用人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救济功能的兼顾和冲突解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事责任旨在对犯罪客体进行救济;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受害人的民事权利进行直接救济的,是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对受害人的间接安慰代替不了精神损害赔偿之民事责任对受害人的直接救济。在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救济功能不能同时发挥的情况下,应通过国家补偿制度来救济受害人,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14.
从对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理念的梳理来看,二者对行政刑法责任具有相当影响,但行政刑法责任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之有机统一的观点具有表面性和形式化。行政刑法产生于市民刑法的背景使得行政刑法的责任必须在市民刑法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厘清行政刑法责任之限制权力和人权保障、刑罚均衡和人道之基本立场。在市民刑法成为我国刑法应有转向的背景下,行政刑法应构成刑法的主体,刑法的转向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转向行政刑法的过程。我国经济犯罪形式的行政刑法之完善亦应在市民刑法理念下进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激增,并且呈现出新的趋势:低龄化、集团化、恶性化,而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归责和刑罚处罚措施等方面,我国立法明显滞后,使得"罪责不一"、"罚其不当",无法充分实现预防犯罪、教育他人的目的。因此,我国应调整现行法律规定,适当降低刑事责任最低年龄,扩大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刑事责任范围,建立丰富、层次化的刑罚处罚体系,以体现对未成年犯的惩罚、教育,有效抑制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社会公众对嫖宿幼女罪争论很大。由于对象的特殊性,立法者将嫖客纳入刑法,嫖宿的本质并非是否存在金钱,而是奸淫。区分嫖宿幼女罪与奸淫幼女犯罪的关键在于行为模式,即是否存在有三方关系的商品交易模式。我国司法解释对本罪的主观要件采用主客观相统一标准,英美的严格责任更能体现对幼女的保护。刑事法律不同于民事,侧重点不同,民法侧重关系,刑法侧重对行为的处罚。社会公众对本罪的质疑折射的是对司法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7.
医疗损害责任和医疗事故罪均是因为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违反注意义务、存在过失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二者理论上的区分或许清晰,但法律实践中却很难截然分开,区别二者的关键在于过失的严重程度。医疗损害责任的承担以过失为基础,有过失,则有责任,但医疗事故罪却不尽然。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损害责任,却不一定构成医疗事故罪,医疗事故罪有其立案和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即医务人员承担医疗事故罪的原因为主观要件“过失”(违反注意义务的严重程度达到了“严重不负责任”)加客观要件“造成了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了就诊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严重不负责任”客观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能够运用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过失共同正犯理论予以解决的问题,无须作为同时犯处理。同时犯各方的民事责任问题,根据民法上的共同侵权行为和共同危险行为理论,承担连带责任应不成问题。刑事责任问题,基本上可以运用刑事证据规则上的推定理论,谨慎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贯穿边沁著作始终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其立法理论中提出的犯罪补偿理论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归根结底体现在作为犯罪被害人的权益难以通过此制度得到有效救济和恢复,许多被害人受犯罪侵害后终身处于贫困境地,身心极度痛苦,而我国又没有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因此,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借鉴边沁的理论,建立起补偿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犯罪补偿机制,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