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梅献忠 《求实》2005,(9):76-7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方面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其主要表现为:社会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的“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的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以及“性本善”的人性哲学等等。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较大差异,在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应当时时加以检视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单方利 《理论学刊》2007,(11):113-11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大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从当代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证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告诉我们,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传统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文化理性作为非正式制度和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构件.认为不同的区域文化理性,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素质与行为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绩效.本文剖析了浙江传统文化理性的九方面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这种传统文化理性对浙江经济运行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影响.从文化视角对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奥秘给出了一种理论诠释;同时也喻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现代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文化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4.
李微 《理论文萃》2004,(2):9-12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获得了不断发育和成长,但距离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还很远。关于公民社会,大体有政治学和社会学两类不同的定义。公民社会主要是指处于国家和家庭之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或说交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本文试作论述。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底蕴丰厚,其优秀传统特征有:一是兼容性。同任何成熟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一面。这种融合和吸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文化主体内部之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百…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论证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可以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并且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挑战主要来自文化的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种挑战将变得愈加剧烈。要搞好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运作上,必须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正确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繁荣中国文化,必须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8.
邵阳  赖勋芬 《湘潮》2013,(1):143
本文从"爱国"、"内省"、"修德"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9.
历史证明,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就必须不断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国学快餐化”的背后彰显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困境。对“国学快餐化”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挞伐,而是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对其探索、求解,才能促使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引导一场文化的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古国,在网络时代不只是保存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思想主要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有着渊承关系。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思想发展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大都形成于相对比较封闭、狭隘的民族性历史时代,其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形成则离不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当代,遏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和保守的因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并在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形态的形成,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转型。  相似文献   

15.
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发现传统政治文化中那些在现阶段仍然活跃着的积极性因素,通过理性批判的整合、重铸,改造成为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生,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背景。没有在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土壤上滋生起来的与社会主义相契合的因素,社会主义———这个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发展起来的思想和运动,不可能在古老而落后的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和发展,更不会建成现实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与否及其看法产生了较大分歧,不论承认还是反对,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既成的事实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异质文化之间面临着冲突与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现代广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与消费者产生感情交流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重要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和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实践证明了将二者相融合具有可行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位;同时,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是国家行政管理人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指挥的重要责任,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努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