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理论框架对谋求法治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模式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具有内在的契合点。市民社会的成长有助于限制国家权力的不当干预和滥用,市民社会孕育法治之法,市民意识以积极的权利主张及诚实、信用、公平的契约精神推动着法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犹太人问题》中包含着马克思早期货币思想的源起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犹太性"问题,即货币的权力和异化。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货币思想内涵为:犹太精神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本属于犹太人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规定性;犹太人与货币的关系成为检验、总结和体现现代社会的性质、功能的重要问题域;犹太精神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能达到自己的顶点,而市民社会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才能完成;现代民主制国家是对基督教异化逻辑的重演,以货币的形式再次完成人的自我异化;货币为主要异化形式的形态使传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有扬弃货币的权力和异化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3.
一个充分发展的市民社会应该能够起到防止专政滋生的作用并成为建立议会民主制的必要条件.然而,市民社会不一定必然地导致民主制,它与民主制度的博弈还要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和民主力量的强弱.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市民社会反而成为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温床.德国市民社会的活动使大众逐渐退出政治生活,削弱了自由党派的力量,最终使纳粹有机可乘.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政治哲学范畴以现代意义,把国家看作是自在自为的理性事物,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两者关系上,市民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并为其产生创造条件,国家高于且依赖于市民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中既分离又统一;实现个体的自由成为二者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政治哲学范畴以现代意义,把国家看作是自在自为的理性事物,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两者关系上,市民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并为其产生创造条件,国家高于且依赖于市民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中既分离又统一;实现个体的自由成为二者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邢荣 《学习与实践》2008,(8):117-123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其内部又蕴含着巨大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有鉴于此,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本质的要求。这种要求必须体现为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离开了具体的民主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 。实际上 ,在现代民主社会 ,直接民主制只能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和领域内行使 ,更多的则是间接民主制形式 ,即由人民选择自己的代表 ,由这些代表受委托行使权力 ,人民只需对受托者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当家作主 ,享受的民主权利就要体现在权力的委托、对权力运作的影响以及对权力受托者的控制行为中 ,通过一些…  相似文献   

8.
在《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一书中,黑格尔发展了关于现代社会的解释。在他的理论中,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对立占据着中心地位,而国家的出现则调和了这种对立。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制度是理解现代社会的关键。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现代社会的动力学,这种动力机制主要运行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对黑格尔而言,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三重架构。与通常的研究不同,我们试图远离环绕在黑格尔哲学思想上的宏大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并着眼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制度,以《法哲学原理》的解读为中心,试图为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一种新的结构性解释。  相似文献   

9.
夏宝君  陈培爱 《求索》2011,(6):249-251
宋代市民文化主要表现于以城市消费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以市民文化娱乐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和具有商业精神的市民意识。文化市场的繁荣推动了市民文化传播的发展,文化消费也在这一过程中凸显诸多变迁: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文化消费突出,文化消费主体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化消费实现世俗化,实现个人消费向公共消费的转变以及消费观念实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颖 《传承》2012,(14):64-65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将市民社会范畴与政治国家分离,实现市民社会理论向现代的转型,它不仅对疗治西方现代社会病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构市民社会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婷 《湖湘论坛》2001,14(4):92-93
一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学者很早以前就争论不休。近代自由主义哲学家那里,社会的分量是大于国家的。他们从“市民社会先于或优于国家”及国家权力源于人民的前提出发,推断出市民社会决定和制约国家的结论。黑格尔则认为,市民社会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缺陷,只能通过国家才能将这些缺陷予以纠正,因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而马克思则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把被黑格尔颠倒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矫正过来,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完整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  相似文献   

12.
从自由资本主义向福特主义的资本主义转变这一历史语境出发,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考,都与他对福特主义以及由福特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变化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正是福特主义造成了现代国家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特征,并使国家的控制与市民社会的建构联为一体,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与霸权的获得联为一体。在这一基础上,葛兰西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将市民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并指出革命的策略必须从传统的运动战转向阵地战,才能颠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何正平  胡燕 《前沿》2009,(12):55-57
宪法的社会基础是指对宪法的产生、存在和运行起支持和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特征。它包涵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和人的自主性精神三大结构要素,其中市民社会是决定性要素,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宪法社会基础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家建构是近代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政治前提。地方国家作为国家在地方层次的完备体现物,其公共管理运作本质上是以现代国家建构为目标的。本文从现代国家建构的两个主要层面——现代科层制发展与社会生长的历程,探讨了地方国家公共管理运作机制。文章认为,以国家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现代科层体制的成长与“准先发内源型”的市民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地方国家公共管理运作的机制,体现着现代国家体制在公共管理运作机制中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民社会有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性。特殊性表现之一: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既定框架下,产生了市民社会。特殊性表现之二: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所代表的普遍性的人民利益的可资借用的中介,中国市民社会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特殊性表现之三:中国市民社会在同一时空内,涵盖了西方市民社会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对待市民社会发展,既不要刻意抑制,也不可过度放任。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国家的产生就已出现。西方早期的研究者多数认为二者是一个零和关系,即强国家一定意味着弱社会,而弱国家则一定面对强社会。影响较大的理论有无政府主义理论(主张立即取消政府,实行社会自治,其代表人物是蒲鲁东、巴枯宁等)、国家主义理论(陷入政府崇拜,主张政府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其代表人物是费希特和黑格尔)、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政府是必要的罪恶,其对社会的干预越少越好,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布坎南等)。马克思主义从国家决定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政府产生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肯定了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最近十多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实例则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国家和社会可以同强同弱。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四种形态,即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弱社会和强国家强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法哲学著作手稿,该手稿于1927年才得以发表.它是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其写作始于马克思自己“困恼的疑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法哲学观点:不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不是君主主权,而是人民主权;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该作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它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09,(11):74-74
王成礼在《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与国家,还包括许多社会组织横亘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市民社会、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关之间展开博弈,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过程,实际上是二者不断寻求最佳配置的过程,即博弈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勇  齐鹏 《青年论坛》2007,1(2):1-5
国家与市民社会建构的关系,一直是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重要问题。在对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有“新权威主义”、“民主先导论”和“强国家——强社会”关系模式,都强调国家权威对社会的介入,但都忽视了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然而,承认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相对独立性才是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前提,只有保证二者的相对独立,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才能真正实现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生 《思想战线》2002,28(4):106-109
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结构体 ,在这个结构体中 ,市民社会是基础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世界 ,因此 ,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 ,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观念世界。市民社会的文化既不同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统一性 ,也不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所欲求的思想一致性 ,而是试图在多元价值目标并存的前提条件下 ,达致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个人生活的伦理意义和不同社会主体共同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