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同志的这一“主要防‘左’”论,是基于对长期局势科学分析而作出的一项具有根本性的判断。然而,最近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贯穿着一个根本精神,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针对进一步解放思想问题,邓小平同志还鲜明地提出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观点。他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左’的东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总结了我党七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对指导我  相似文献   

3.
《求实》1992,(12)
贵州省凯里市委党史研究室黄正彪来稿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与党内不正之风作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作了概括,自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围绕着拨乱反正进行了党风建设。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党的政治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使党内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鼓舞下,还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推进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深刻领会这一重要命题,对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左”的错误对我们事业的危害极大。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出现过四次大的错误和曲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后演变为逃跑主义)的错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中全面、长期的“左”的严重错误。四次大曲折.有三次是“左”的东西造成的,社会主义时期两次大曲折都是由于“左”。如果我们不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并强调:“在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指示,充分认识新时期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的问题,这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轨道顺利前进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有的同志对提出反对和清除精神污染问题感到突然。其实,这是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思想战线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几年来,邓小平同志在反对和批评“左”的错误的时候,从来没有忽视对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批评。邓小平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和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同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同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并且用这个学说来教育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使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好的党,所以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建国以后,党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根据新的形势和历史要求,恢复、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加以继承。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多次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根本点”或“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如他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同志们请想一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思想,是对国际共运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实际,不仅在当前具有校正航向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党一贯强调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早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就代表党中央要求全党做到两个“务必”,其中一个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初期,我们党曾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其中一条就是“反浪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实现社  相似文献   

11.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重要告诫。深刻理解并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对于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时,提出了“三项指示为纲”的方针,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全党的大局。这对于当时的安定团结,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曾起到了历史性的重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3.
答:小平同志最近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左”的倾向在党内仍有一定的市场,  相似文献   

14.
石景山区改革开放纪实李静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长期“左”的指导方针,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过20年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是身经百战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文选》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卓识和胆略,也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既反“左”又反右并取得伟大成功的光辉战斗历程,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有关党的建设的论述,是这些年党内曲折复杂斗争的记录,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的典范,是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锐利武器,对即将开始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忧党意识成为邓小平同志带领我党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问题的原动力。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同志的忧党意识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和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邓小平同志的忧党意识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陈云对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最近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中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里我就防止“左”的问题说一些看法。主要说两个问题,一、当前防“左”,防什么?二、为什么产生“左”,怎样防? 先说第一个问题。警惕右,警惕什么?非常明确,就是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然破坏国家的安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动乱,这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魏洪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建国后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1941年7月1日,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克服党内存在的违反党性的错误倾向,使全党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行动.1942年,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50年代,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刘少奇同志主持制定的党校教学方针:“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他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谈整党问题时说,“对大多数党员来说,是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党性.”1990年6月12口,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校长座谈会上讲:“党校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突出党性教育”.199O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指出;“党校的全部活动要突出党性.”“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学员在党校学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