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郗戈 《理论视野》2013,(8):F0003-F0003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理论网协办的"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相似文献   

2.
邢战国 《学理论》2010,(20):146-147
周谷城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历史教育认识深刻。他认为,历史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周谷城强调世界史教育和反对欧洲中心论.在教材编写和历史系建设等方面也有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统一和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志明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是中国数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务“当选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主要的是中国数学界的荣誉,是国际数学界对中国数学界的肯定。”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马志明院士反复强调这一点。中国数学界正酝酿质变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记者按约定的时间走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1)
问题意识包括提出问题、界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五大环节,是促进学科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其中提出问题在问题意识中占据首要位置。以问题意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而结合史学理论知识,有助于了解历史学中问题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历史学中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从立足现实、拓宽知识面以及不惧权威、树立批判精神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王栋亮 《学理论》2014,(8):159-160
阐述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脉络,"总体史观"的演变及史学范型的确定,界定了新史学的实质,并认为"新史学"首先是一种民主精神、传统史学的回归、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德志 《民主》2011,(8):33-35
2006年1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徐州市委会举行了换届选举,孙红旗当选为新一届市委会主委。2007年和2008年,他又先后当选为民进江苏省委会常委、徐州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孙红旗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时代给予了他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政治色彩鲜明的名字。但从他的性格来看,除了在他后来从事的专业领域体现出了名字的意义之外,其他方面,他却似乎不是那么时尚和前卫。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孙红旗也步入了大学之门.喜爱文学的他却选择了历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概括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阶级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三者统一的思想理论建设方法论,建构并深化了“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意识形态逻辑,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引领事业发展、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自身建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共几代领导集体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与实践要求,对党建理论的发展先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12.
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走出阿尔都塞"的倾向,越来越强调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和学术史效应,以及与西方左翼激进政治话语进行理论对话,"后阿尔都塞派"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这种趋势,我们认为更应该"回到阿尔都塞"对阿尔都塞进行思想史的研究。学术史效应应该以思想史研究为基础,夯实学术史争论的理论基础和文本思想依据。阿尔都塞思想史研究应该以当代学术史的争论和政治实践效应为背景,从理论上介入当代学术政治史的争论。建立二者之间的"解释学循环",有助于建立阿尔都塞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代性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论原教旨主义和庸俗的实践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史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究竟什么是"范式"(paradigm,或译规范、典范)?其实这一概念的发明者库恩也从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9)
西方传统社会思想认为,"社会"一词的使用常是概括性、含蓄的;那么,在西方历史中"社会"的观念意味着如何理解历史中"社会"概念及其继承。在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基础上对西方"社会"的概念和使用做出回溯性观察,通过对核心哲学思想家的论述从中分析"社会"观念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Scholars who study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usually have to rely on indirect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l operations of the 'black box' that is a contemporaneous White House. Most of the direct evidence about White House behavior becomes available only after a president has left office, when confidential communications are opened to the public by the presidential librari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such direct eviden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accessible, because of changes in the record-keeping habits of senior executive branch officials and because of the politics of archival relea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ese problems, and how elite oral history interviewing can compensate for them. It further examin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oral history as a means of learning about the usually hidden workings of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相似文献   

17.
问责制:必须走向制度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深入剖析当前问责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要逐步推进问责制走向制度化,以建章立制打好制度基础为前提,以构建党内问责制为突破口,选择合适的推进战略,促进问责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群众史观与"领导权力"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贵生  李俊赴 《理论探讨》2007,1(2):152-157
人们一般把“领导权力”理解为支配他人的能力、力量。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肤浅,背后隐藏着英雄史观思想。从群众史观的角度认识“领导权力”,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了一定的利益目标,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领导者所形成、具有和体现出来的真正能够调动、组织、指挥、率领大多数人凝聚为更大合力,实现特定目标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能力和力量。这样认识“领导权力”的实质,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3年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质体现的是新旧体制的转换,是用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对结果均等的公平观的取代。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性。在实践中,我们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认真落实“兼顾公平”。目前,为了解决严重的分配不公,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公平。但在很长历史时期,作为战略方针的“效率优先”不能因目前更加重视公平的潮流而牺牲掉。可以说,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适度关系,应当是我们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化分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Parties often tailor their campaign message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groups of voters with the goal of appealing to a broader electorate with diverse preferences and thereby winning their votes. I argue that the strategy helps a party win votes if it can convince diverse groups of voters that the party is ideologically closer to their preferred positions. Using election data from nine Western European democracies, I first show that parties gain votes when they appeal broadly. Analysis of individual‐level survey data suggests that voters perceive broadly appealing parties as ideologically closer to their own positions, a finding that identifies a plausible mechanism behind the aggregate positive effect of this strategy on party election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not only help explain the behavior of some European parties, but they may also offer a potential recipe for electoral success in multiparty democra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