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学派形成之前,“圣”或“圣人”具有“聪”或“聪明”的意思,自其形成之后,“圣”或“圣人”被神秘化、崇高化了,“圣人”成了“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并因其有“大智慧”而成为一切文明和制度的创造发明者,因而也就成为“道德”和“人伦”的化身。基于“圣人”的上述诸特征,当然他也能成为政治上的“王者”。由于“圣人”来自现实,所以“圣人可学而致”,这无疑给人们成圣以极大希望  相似文献   

4.
贾东荣 《工会论坛》2004,10(1):121-121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圣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孟子的"圣人"思想包括"圣人"的定位、"圣人"与普通人的关系、"致圣"的途径、"圣人"的社会效用等,均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在今天仍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我主张孔子是先圣,荀子直接相对于孔子称为后圣;因为是荀孟,所以孟子相对于荀子称为亚圣或附圣,即孟子是附于道统之后的圣人。我提出以《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作为新四书。  相似文献   

6.
《大学》、《中庸》、《孟子》是儒学经典"四书"中的三本重要"子书",其圣人观既有共同性又有所差异。它们都坚持了儒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都开展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而它们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又有所差异和发展:《大学》提出要明明德、诚意、正心,但还没有深入对人类心智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问题的解释;《中庸》以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来解释,《孟子》则以对善端的养护情况来解释这种差异。三本子书圣人观的这种变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提供了丰富的人格理论,荀子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荀子的理想人格体系分为士、君子和圣人三个层次,在总体人格特征上他强调重智求全,在品质上倡导遵循礼仪。在荣辱观和役物观上,荀子也发展出了自己的见解。荀子的理论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心学圣人观,以"良知"为基础,对于"成圣何以可能?"这一儒家学者始终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成圣"的价值源自于人的本然自足之心——"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固有的先验主体,具有普遍必然性,这也为普通人成圣提供可能性。"致"良知之功最终使人的"良知"完成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内在的圣人观念得以现实化。良知之"致"分别从内在修养和外化德行两方面对成圣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和理论水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只要我们立足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进行一种扬弃、改造和再整合、再创造,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理论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必将再次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托和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对山水情有独钟。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分别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开创了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和道家的“山水比情观”。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得出儒家注重社会伦理,道家崇尚个体人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李渭与王学有不解之缘,在王学传承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受到了直接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以仁为体,以行为先”的心学体系,他的人人经过学习努力后“必为圣人”的人格观,追求“中和”的宇宙观,倡导“为仁”的政治观,着力“躬行”的治学观,在理学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深入研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仁人”、“士”而是“君子”。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君子人格的品质特征,认为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是集“知”、“仁”、“礼”、“勇”为一体的道德伦理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和制度层面的保障,还需要道德伦理层面的考量,因此,作为道德伦理人格的君子人格就对我们针砭时弊,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性之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孔门弟子子贡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孟子认为其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迥异诠释,盖乎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为此,现代国人理应弘扬爱国敬业的责任、忧患、使命意识且自觉抵制享乐、拜金、利己主义等生命戕害而在日趋机变的演绎趋势中奉献自己的心力才智,从而建构出契合贯通着华夏传统文化精髓旨归的人格情韵。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诠释.儒家文化推崇“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道家文化崇尚以游入“逍遥无待”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佛家文化信奉“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萨慈悲般的理想人格典范。为此,中华儒道释文化在国人的人格涵养苑囿的意蕴营造概不雷同.即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而各自富含着韵味隽永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19.
杨简道德哲学思想主要由道德本体论、道德人格论和道德工夫论三部分所组成。杨简从儒家“一天人”的主客统一论思维模式出发,直接把道、理、德置入人和人心之中,看成人心这一本体所固有的,从而发展了儒家道德心性本体论。在儒家道德哲学思想史上,杨简道德人格论的最大特色正是在于他从道心角度重点阐释了圣人人格。杨简道德哲学往往道德形上本体和形下工夫契合无间,融为一体,从理性思维来说,杨简道德工夫思想大致包含毋意无念、自觉自得和反求诸己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诚信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儒家儒学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从自身儒家伦理观念出发,对诚信思想进行了或隐或显的表述。通过对其诚信思想的梳理与剖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诚信理念由“信”到“诚”,再到“诚”与“信”一体化表述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上则表现为个人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层面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