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敬宜 《中国人大》2010,(23):53-53
北宋名臣范仲淹善文,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但是范仲淹还善诗,则知者不多。其实范仲淹的诗不但写得好,而且写得多,收入宋刻《范文正公集》的诗赋就有268篇(首),其中多为警世之作。  相似文献   

2.
栟茶印象     
在长江之畔、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如东县有个1400多年历史的古镇,名叫拼(ben)茶。近日,受朋友之邀,我踏访了从未去过的拼茶镇。据介绍,远古时期,栟茶这片土地静静地沉睡在大海中,经过斗转星移,聚沙成陆,才成为今日的沧海桑田。历史厚重的耕茶文化栟茶处处渗透着漫漫的文化积淀。从古到今,古镇经历的不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文化的交融。宋代名相范仲淹在这里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3.
观岳阳楼记     
正秋风萧瑟,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登上了千古名楼——岳阳楼实现了多年夙愿。我伫立岳阳楼上面对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遥想九百五十多年前,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此主持修缮城池,当面向洞庭湖的西城门——岳阳楼告竣时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去邓州请范仲淹为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的情景那可能是一个黄昏,在范仲淹修建  相似文献   

4.
“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业并不是写散文.而是北宋中期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相似文献   

5.
北宋名臣范仲淹(公元989 ̄1052),字希文,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良将,在庙堂为贤相,在文坛为大家。脍炙人口、孺幼皆知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他的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是震烁古今,义薄云天的惊世名言。毛泽东曾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提及河南,很多人想到了“逐鹿中原”、“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些千古绝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演绎了无数经典与传奇。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滕子京而作。面对北宋国事江河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认为包括从政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国计民生为念。此文被传诵千古,在客观效果上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影响至今不减。  相似文献   

8.
刘建林 《台声》2013,(3):47-48
中国历史上以一篇好文章而名垂千古的人,除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范仲淹,还有清代台湾的郑用锡。陶渊明的一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记》,经过一千五百年岁月的打磨,仍是盛名不衰。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传唱千古,没有因为历史变迁衰落、淘汰,反而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旺盛的生命力。郑用锡的一篇《劝和论》吟唱百年,至今影响着台湾地区的民族给鸶.仍然静学着智彗的*芊.  相似文献   

9.
提起“春蚕”,国人并不陌生。自晚唐诗人李商隐一首《无题》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便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句。经过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在国人意识中,“春蚕”成为“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之象征,也成为造福于民、不求索取的“公仆”之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古都洛阳南郊,龙门石窟毗邻,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伊川。伊川古称伊国、伊阆,虞舜时称伊川,隋时置伊川县。悠悠东去的伊水,孕育了灿烂的伊川文化。酒圣杜康、厨圣伊尹、千古贤相范仲淹、理学奠基人二程、易学大师邵雍等至圣先贤辈出,素有“圣贤之乡”之美誉。  相似文献   

11.
由晋惠帝的“突发奇问”说开去鲁民西晋惠帝在位十六年之久,为人称道的政绩不多,遗给后人的笑柄却不少,这其中除了"何不食肉糜"那句"千古名言"外,他的那句"蛤蟆为谁而叫"的"突发奇问"也至今令人难忘。据说,有一次,晋惠帝夜游华林园,闻得蛙鸣一片,不由心生...  相似文献   

12.
《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凡接地气的经典无需缜密推敲,此三句是从古至今引用率超高的"最炫文言"。这三十余字的"子日语录"可谓超短微博,言简意赅碎片化,洞烛先机晒哲理。粉丝们围观百代而互动,历千古而不长青苔。何以认证孔子“三问”为圣言,在于圣人所言是人类“最低限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邢爽  胡遂 《求索》2014,(2):79-83
近年来,范仲淹作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其地位逐渐被关注。但是,学理方面的论据还显得不是很充足。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不仅是由于他对后辈理学家的关爱和识拔,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在“知”和“行”(对本体的认识和修身工夫)这两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并且在理学的“心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路。后来的理学家们基本上是在解决范仲淹所提出的理学核心问题。本文试从范仲淹对后辈理学人物的识拔,范仲淹复兴儒学之精神以及范仲淹在理学上的实际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重新审视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的地位和功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党在十八大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亦是亿万中国人的千古祈盼。小康社会始于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是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即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古都洛阳南郊,龙门石窟毗邻,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伊川。伊川古称伊国、伊阙,虞舜时称伊川,隋时置伊川县。悠悠东去的伊水,孕育了灿烂的伊川文化。酒圣杜康、厨圣伊尹、千古贤相范仲淹、理学奠基人二程、易学大师邵雍等至圣先贤辈出,素有"圣贤之乡"之美誉。今日伊川,大力实施"工业兴县、福民强县"战略,着力打造工  相似文献   

16.
可敬 《人大建设》2012,(7):56-56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负责司法刑狱机要事务。这年冬天,范仲淹要回苏州接母亲到广德来。差人听说范仲淹要回家,就着手给他筹集一笔路费。当差人把钱送给范仲淹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名作,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抒发了古代为官者高尚的思想追求。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还提出了"政通人和",将之作为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衡量政绩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底蕴丰厚的“两江四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何 《当代广西》2004,(17):16-16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描绘桂林城景的千古绝句。2002年6月,桂林“两江四湖”一期工程完工后,使环城古水系这一盛景再现,令世人瞩目。榕湖和杉湖,原为唐代建城时开掘的护城河;而桂湖是南宋年间开挖的西清、宝贤、丽泽三段护城河。因此,早在宋代,榕湖、杉湖、桂湖与漓江贯通已基本形成环城水系。据史书记载,宋代依托护城河进行环城水路游览的活动曾兴盛一时,文人墨客一叶扁舟便可遍览城中诸多名胜古迹。“一水抱城流”的壮丽景观也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9.
郑庆君 《求索》2008,(10):191-193
“叙述+评描”体裁是李白“月亮”绝句的语篇特点,这从语域特征的分析上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语场”看,李白月亮绝句全是叙述或描写“月夜”中,诗人的所见所感或所经历之事,将月色拟人化,让月亮去“经历”或“参与”人的行为活动是李白月亮绝句在语场上的一大特色。从语旨看,描叙不同的人际对象,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与功能。而崇尚自然通俗、不拘形式,大胆体现自我则是李白绝句在语式上的重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