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作海案的发生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刑讯逼供这一屡禁不止的现象上.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令禁止但却带有普遍性的违法行为,司法实践中该行为的频繁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公安执法更加规范,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必须给予充分的保障.鉴于此,探讨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成因和遏制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于缺乏程序上的保障。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程序设计的缺失和不当,致使刑讯逼供成为我国法治现代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我们应立足本国现实,回顾历史,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保障机制,从而达到剔除刑讯逼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保障(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程序上的保障。由于我国刑事诉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程序设计的缺失和不当,致使刑讯逼供成为我国法治现代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我们应立足本国现实,回顾历史,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保障机制,从而达到剔除刑讯逼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 ,而且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威信。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 ,重要的原因就是 :法律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司法工作人员对刑讯逼供罪的危害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应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应进一步完善实体法和程序法 ,使司法工作人员增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保护意识 ,最终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代法学家沈家本在20世纪初指出:“刑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人类社会虽几经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司法制度的革命,但刑讯逼供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有效打击犯罪,注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预防、减少乃至杜绝刑讯逼供,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刑讯逼供的危害;二、刑讯逼供的成因;三、遏制刑讯逼供的措施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它对一国之司法损害极大。如何遏制刑讯逼供已经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刑讯逼供举证责任倒置的角度设置相对符合当前中国司法现状的举证责任倒置程序对于遏制刑讯逼供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刑讯逼供其危害不言而喻,刑讯逼供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遏制刑讯逼供从制度上所作的完善。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规定,从源头上遏制刑讯逼供;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后果上排除刑讯逼供;规范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从方法上抑制刑讯逼供。明确法律的相关规定,对执法机关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是宪政权利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刑讯逼供已经成为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顽疾。我们应针对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探讨遏制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侦查讯问中,刑讯逼供的案件仍时有发生。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处于不公开或无法监督的状态,重视口供在查办案件中的作用以及刑讯逼供行为在实践中难以认定是造成刑讯逼供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可从以下五点入手,即建立在看守所集中提讯制度,提讯中实行审讯主体与犯罪嫌疑人隔离制度,实行禁止在看守所以外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制度,并将在看守所以外产生的讯问材料视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同时实行严格的进入看守所身体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是被讯问者面临的风险。而刑讯逼供并不体现为身体上的折磨,而应是讯问者形成假设和对被讯问者行使权力的结合体,为实现遏制刑讯逼供的目标,在我国,必然合理构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体系,其内容包括:1.实现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2.将我国现行的“由口供到物证”侦查模式转换成由“物证到口供”的模式;3.在讯问程序中注入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法治信念;4.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合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1.
口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各国司法界所重视。然而,获取口供的过程常常与"保护人权"这一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相冲突,刑讯逼供屡禁不止。从公安院校的教育入手,就学员们对于"人权"、"刑讯逼供"认识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人权、遏制刑讯逼供教育进行探讨,以求使未来的执法人员从根本上树立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意识,自觉维护和推动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2.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以下简称《纪律条令》)创新了公安内部监督体制,加大对权力的制约,严惩超期羁押、刑讯逼供、"冷硬横推"等行为,保障执法对象的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确保权力为权利服务,并以部门联合规章的形式公布施行,实现了上位法与下位法的统一。《纪律条令》将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法律至上的宗旨贯彻始终,从而从价值层面上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从技术层面上体现了公安立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论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程序性违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程序性违法是指公安机关以及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在刑事执法过程中,违反法定诉讼程序,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主要有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限制或剥夺律师帮助权、非法监听、滥用搜查、扣押权、随意查询、冻结公民财产、任意处置赃款赃物等表现形式。其危害主要是破坏国家法律制度的实施、影响了程序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败坏公安机关的形象、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导致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程序性违法的原因有错误程序价值观的影响、刑事诉讼立法的不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运转失灵、程序性制裁制度的缺位、传统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以及公安机关部分侦查人员素质不高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治安行政执法,普遍存在着执法工作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的问题、执法过程不规范的问题。治安民警自身要求不严制约严格执法,业务素质不高影响规范执法,缺乏人权意识干扰文明执法,法律意识淡薄削弱公正执法,刑讯逼供导致冤假错案,治安行政执法的质量不高。治安执法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应当尽快加以解决。综合利用警力资源,提升民警素质,严格教育培训,完善监督考评制度,改善执法环境,规范案卷制作,是提高执法质量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讯问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讯问获得的证据种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以及通过该口供获得的物证、书证。2010年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公安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既要重视口供又不搞刑讯逼供,不搞口供至上;既要探求实体公正更要重视程序公正;既要注重办案的效率更要重视对犯罪嫌疑人正当权益的保护。为此,文章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不规范讯问方法,探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视野下公安办案讯问的一些方法,旨在使公安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从"硬审讯法"转变到"软审讯法"。这种"软讯问法"包括讯问中的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同时,为了保障这种讯问方法的实施,应当设立一定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冤假错案吸引着人民的注意,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人们在谴责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不利的同时,也开始质疑司法的公信力.通过对冤假错案的综合分析来看,其产生与刑讯逼供密不可分.因此,对刑讯逼供能否有效遏制,成为能否减少冤假错案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是侦查程序中的一个顽疾,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下,对刑讯逼供证明责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刑讯逼供的证明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对其事实的证明十分困难。因此,应当明确刑讯逼供的证明责任,以期对遏制刑讯逼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根本上遏止刑讯逼供,有赖于决策层、立法、司法界及理论界直至广大国民树立反刑讯逼供、反酷刑的人权保障理念和保护人身权利的价值永远高于查明案件事实的价值观。决不能将刑讯逼供的目的、动机的“善良”作为为刑讯逼供辩护的理由,也不能使其成为刑讯逼供与相关犯罪法定刑存在不适当差距的“合理”依据。我国刑讯逼供罪的法定刑应当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9.
论公安执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执法与保障人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在当前的公安执法中还存在着许多侵犯人权的问题。在目前的公安执法中,人权保障应主要侧重于对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安全保障权及人格尊严权的保护,实现公安执法中人权保障的途径主要在于树立人权理念、改进公安立法、加大执法监督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人权保障的时代背景下,公安机关大力推行人性化执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但是与此同时,公安民警的执法权益却日益遭受不法侵犯,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受到威胁。针对这一问题,公安机关应当树立执法强制性与人性化相均衡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公安执法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