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作了梳理,肯定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拓宽救济渠道的同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差异,发现在我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有很多限制,如需要精神遭受严重损害,以违背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利益等。最后,指出了我国可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大权益保护范围,降低损害标准,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1日作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简称《批复》)明确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排除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权益。这一规定不仅造成现行法律之间的互相冲突和矛盾,而且与世界人权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人为改变的。  相似文献   

3.
性骚扰侵权责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骚扰是指违背当事人的意愿,采用包括语言和动作在内的一切与性有关的挑逗、侵犯和侮辱等方式,造成他人生理、心理损害或精神紧张的行为。它侵害的是受害人的性尊严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于这种侵权行为,受害人可依法主张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性骚扰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包括物质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也在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价值、尊严和权利的追求,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司法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对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已大大地加强,各国在被害人权益保护的许多方面都已形成共识,有关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国际标准也在逐步形成。然而,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均排除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这一规定不仅造成现行法律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而且也与世界人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未作具体规定 ,各地做法不一。本文探讨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以期对精神损害赔偿建构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存在着矛盾的表述,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精神损害赔偿仍然没有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定的赔偿范围之中。本文首先界定了国内相关法律对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当前国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制度的状况,在对比中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将民事诉讼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和必要性,并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共识,但异议仍存,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待成熟和完备。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主体、范围、数额等若干问题试进行了浅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明确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含义的前提下,进一步论述了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关于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立法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若干完善相关法律立法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精神损害的救济和抚慰,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重要办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功能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金原则的论述,提出要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一、贞操权侵害的精神赔偿;二、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三、配偶权侵害的精神赔偿;四、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公民对维护自身的精神利益的意识也不断提高,精神损害赔偿也就不在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它已经成为对人身损害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普遍制度,从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成了很多学者和以及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将依据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范围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贾莉蔷 《法制与社会》2010,(36):257-258
我国虽没有精神损害法定性的明文规定,但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性始终是贯穿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主线,鉴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复杂性以及成文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性原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证,并对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体的构想,以求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法否定刑事犯罪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不仅剥夺了人们的诉权且与当今世界潮流相悖。本文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刑事立法现状出发,分析现行法的弊端及确立刑事犯罪领域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析我国刑事犯罪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变革方向和程序选择。  相似文献   

13.
危欢 《法制与社会》2010,(19):12-13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22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充分肯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价值,但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体系而言,违约责任中能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上并没有得到明确,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是否支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也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将从分析否定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观点,以及正面分析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理论基础两面,论证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不同于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在于违反了旨在保护和满足非财产性利益的合同义务.此类合同义务可以通过分析合同内容、目的以及根据诚信原则的客观解释而推导出.因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方承担的是违约责任而不是侵权责任.这也决定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主要适用合同法而不是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则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刘子乾 《法制与社会》2011,(6):48+50-48,5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成为我国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条款,我国法律规定的特别少,且存在缺陷.本文从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分析入手,概括了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类型,并针对本国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传统的理论上被认为是侵权损害赔偿与违约损害赔偿的重要区别。另外,由于我国合同法确立了责任竞合的有关规则,在司法解释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提起要以侵权为由提出,因此反对以违约为由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声音依然很强大。但在司法实践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得到了突破,这表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是符合司法实践的,有其现实必要性;另外,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有其存在的理论空间的。因此,应当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赵欣 《法制与经济》2009,(17):70-7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演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更好地全面保护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财产的合法权益,本文从论述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于违约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学理上仍然存在争议。文章首先考察了比较法上相关的立法和判例,然后从法理的角度论述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最后尝试总结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合同领域的适用范围,并指出我国应当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发挥判例的补充作用,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律对于民事侵权的保障,不仅规定物质损害赔偿,而且已经通过立法制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来完善对受害人的救济,而在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仍然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法定赔偿种类之一。民法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中存在矛盾的表述。本文认为应当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论证这种制度纳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外本文同时阐释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社会的现实意义,探讨适用该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20.
韩赤风 《法学》2006,(10):76-82
《德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许多国家民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产生了影响。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两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排除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我国立法的不足,也可借鉴德国法中的有益经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应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向合同法和危险责任(即严格责任)的扩张值得注意;在侵权法中对某些特定人格权的保护值得借鉴;德国法对精神损害赔偿所持的谨慎态度也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