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低迷,生态的破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两大困境,构建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行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制度不能满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需求。不同类型城市生态补偿的法律界定内涵不尽相同,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采用广义的界定方式。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是法律制度的事实演绎方式,是将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社会生活连接的转换器。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生态安全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作为全球化时代一种全新的安全观同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一样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作为较早进行生态安全立法实践的国家之一,无论在生态安全理论研究、生态安全立法体系化,抑或生态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等方面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俄罗斯的生态安全立法理论及实践对国际生态安全立法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上的参考,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证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3.
韩立成 《行政与法》2010,(10):44-46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资源的衰竭必然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和高效服务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市之路、循环经济之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生态城市定义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下面对生态城市作进一步描绘: 市民素质高“生态城市”是指在该城市中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受着良好的教育,科技事业比较发达并且能够有力、持续地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事业的发展。 天蓝地绿水清 在生态城市里,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德和人们的自觉行为准则;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 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城市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有的原材料和能…  相似文献   

5.
水是万物的本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源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认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工程等措施依靠大家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保护,进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资源型城市利益分化越来越激烈.资源型城市的利益博弈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居民.本文剖析了利益分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利益表达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以促进资源型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以管理行政为主的社会治理模式下,原有的环境政策理念、环境政策体制以及环境政策工具无法解决由于社会转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逐渐积累的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因而,必须突破管理行政模式下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困境,以生态行政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行政模式下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是应对日益频繁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龙泉"山上浙江"建设经验的调研分析,探讨了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路径,即科技创新,走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筹;系统整合,走循环发展之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生态型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强化生态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9.
矿产资源型城市在依赖便捷资源获得经济发展与财富积累的同时,无不面临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灾难问题,资源枯竭时矿产资源型城市似乎难以摆脱资源瓶颈而容易陷入衰落。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传统经济转型和生态治理的思路已不能适用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的环境资源税费制度也没能发挥遏制环境与资源衰退的作用。生态补偿提供了矿产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模式,有助于避免矿竭城衰的发生,实现矿产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that energy regimes, and the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 has had in shaping humans and their societies, and the effects thereof. Energy enrolments through the domestic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 extraction and burning of increasingly energy- rich fuels enabled humans to build ever more productive and formidable societies, but also more complex and divided on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new risks caused by the more intense interactions and entanglements that emerged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has culminated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es that humans are now facing. We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an escape route from the destructive consequences that fossil fuel energy regimes have had for humans and their ecological security is provided by the emergence of electrical civiliz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this provides for integrating energy and ecological securities.  相似文献   

12.
刘洪岩 《政法论丛》2012,(1):95-102
近年来,生态安全作为一种全新的国家安全观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俄罗斯是较早进行生态安全立法实践的国家,在生态安全理论研究、生态安全立法体系化以及生态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俄罗斯生态安全立法理论及实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立法发展及应对生态安全问题提供学理上的参考和可借鉴的实证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13.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是涉及到生产、生活和生存安全的各个领域的安全系统。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灾害、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袭击与破坏。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理论,通过对可能发生的城市公共事故灾害进行风险分析;制定保障城市安全和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安全规划;实施风险减缓对策措施的风险管理;建立城市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建设和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城市公共安全的诸多问题也愈显突出。本文就当前我国城市事故多发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强化城市安全管理,提高城市事故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 《行政与法》2004,4(6):8-10
公共安全体系是一个城市整体运作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保障。恐怖袭击和流行性传染疾病是目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面对的最为严重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和科学、完备的机制,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发展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高效的现代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宋琳琳 《政法学刊》2014,(3):106-108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治安环境,提高治安效益,就必须从二元哲学向生态哲学的思维转变。即用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治安价值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从而构建以生态犯罪观、生态效益观、生态秩序观为核心的治安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媛媛 《政法论丛》2009,(6):109-113
当前,我国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方式又难以为其提供充分保障。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帮助农民工合理规避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风险,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也是用法律手段打造平安中国新思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Smart cities are comprised of diverse and interconnected components constantly exchanging data and facilitating improved living for a nation's population. Our view of a typical smart city consists of four key components, namely, Smart Grids,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s (BA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Smart Vehicles; with enabl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ensors and the Cloud platform. The adversarial threats and criminal misuses in a smart city are increasingly heterogenous and significant, with provisioning of resilient and end-to-end security being a daunting task. When a cyber incident involving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occurs, appropriate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identify and enumerate concrete evidence to facilitate the forensic investigation process. Forensic preparednes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forensic analysis can help protect the smart city against future incid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holistic view of the security landscape of a smart city, identifying security threats and providing deep insight into digi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mart city.  相似文献   

19.
刘超 《法学论坛》2021,36(2):25-3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构成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价值论、关系论和方法论等几个层面综合实现了生态环境法治的理论创新。在价值论层面,从拓展人的全面价值、彰显和谐发展价值和引入生态安全价值等方面,创新了传统法律价值理论;在法律关系论层面,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淡化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二元论,进而主张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主体“多元化”、彰显了多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秉持整体观方法、倡导协同治理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方法,为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与制度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20.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are emerging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for structuring cooperation in politically and ecologically complex transboundary river basins around the world. While such agreements are offered and legitimized as a means to advance ecological and human security, they instead often promote state-centric environmental securitization. As a result, seemingly progressive agreements grounded in international law are likely to precipitate and mask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until it becomes serious or even irreversible, creating both ecological and human security crises at a variety of scales. Case studies of wetland ecosystems in both the Zambezi and Mekong basins reveal the material and discursive linkag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security. By drawing on critical approaches that acknowledge both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sovereignty, this paper exposes significant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 in the two basins.
Coleen A. Fox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