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自主创新已摆到了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而创新体系建设是强化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由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途径不可能完全雷同,对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辉 《政策瞭望》2007,(7):44-46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重视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4.
要充分体现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顺利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现阶段制约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学研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亟需提升、基础性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新发展阶段,通过加快构建和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等,持续提升我国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5,(4)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经济后发地区实现绿色崛起、赶超发展的根本条件。海南确定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这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基于2008-201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海南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朱馨 《今日浙江》2013,(9):10-13
近年来,浙江谋划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切实把创新贯穿到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之中,全省创新基础持续加强,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环境明显优化,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现代化浙江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进入2013年,浙江科技创新的捷报不断传来。1月18日,在北  相似文献   

7.
创新强浙江     
近年来,我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8.
对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年度报告统计指标排位的分析显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逐渐固化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前五强,五强创新能力综合值的差异系数呈下降态势,其五大创新要素的差异系数呈波浪型升降态势。据此,要注意发挥区域创新五强的示范区和先锋队作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既要注意培育、巩固、发扬优势要素,更要注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协调发展;目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激烈,五强要注意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其他地区要利用其潜力优势,化潜力为效率和实力。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践操作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对区域创新比较成功的英美两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邢浩 《前沿》2013,(4):76-77
外商的直接投资一般情况下都被称作是扩散的主要方式以及先进的技术方面的转移,从最近的几年来看,相比较外商的直接投资是否真正意义上促进我们国内的企业以及技术方面的进步问题,已经日趋成为相关学者以及各个产业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下面的文章之中,我将会根据一些数据的调查对于FDI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及在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1.
湘鄂赣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总体上在中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也有很大提升空间。以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方式对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科技合作具有深厚的区域协作基础,在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创新载体、科技经济结合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条件。鄂湘赣应共同制定科技合作的路线图,破除妨碍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2.
沈柯 《今日浙江》2006,(5):8-11
党中央、国务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浙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具有较好科学技术基础的省份,将通过怎样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养居于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的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本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给予了关注和诠释,希望能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区域技术贡献率的两个核心变量,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及创新能力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的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东部省市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区域技术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而创新能力对区域技术贡献率的影响,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对技术进步贡献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显著推动区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新颖的,打破常规、能够带来改进并富于成效的见解或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中央和市委对我们提出的任务,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创新能力研究发展演变的历史已有百年,其最早来源于经济学中的创新理论,后来渗透到管理、科技、教育等多个研究领域中,并由于国家创新战略而得到迅速发展。当前的创新能力研究存在忽视特定国情下创新能力的内生性特征、创新能力自我概念模糊、创新能力独立存在价值弱化等问题。从问题出发,按照经济管理、科技发展和人才教育三条主线吸收各领域创新能力研究的经验,结合创造力研究和国家创新战略,或可发现探查创新能力核心要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教学,联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然后给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机电工程系为例,对该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其优势和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人、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8.
创新强浙江     
吴坚 《今日浙江》2012,(15):12-15
近年来,我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省经济稳增长促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陈劲 《今日浙江》2010,(18):24-25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但是,面对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浙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亟待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探索,阐述我省构建区域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性措施.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其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构成.文章从我省科技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建议通过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体系各构成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依托区域创新体系在我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