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舆情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和施政履职的基本信息源。如何对待网络舆情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为,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源于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之间并非完全相互独立的主体,政府既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参与者之一,更是网络舆情强有力的管理者。这种特殊的关系要求政府在对待网络舆情时不能一味地采取封堵打压的方式,而应采取把握一定原则基础上的有效疏导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淑萍 《求实》2012,(7):56-59
舆情危机是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们也已经对之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可以说基本是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具体目标设定、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众行为逻辑的深度,因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应对对策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分析政府与民众的博弈策略选择及其原因,可知,当前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乃是政治权力的持有者(政府)和政治权利的诉求者(民众)之博弈行为的表现,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实现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化,应是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本目的指向,其根基点应是建立一种符合社会演进机制的准稳态机制制度。  相似文献   

3.
杨海华 《唯实》2010,(6):42-45
舆情信息管理是政府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全新视角。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对舆情信息管理的认识却明显滞后。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群体性突发事件,代表性地反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局面,暴露出地方政府舆情信息管理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严重缺位。如何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语境下构筑一个有效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舆情信息管理是政府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全新视角.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对舆情信息管理的认识却明显滞后.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群体性突发事件,代表性地反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局面,暴露出地方政府舆情信息管理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严重缺位.如何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语境下构筑一个有效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方兴东 《新湘评论》2013,(22):12-14
当下网络空间的舆情问题不少,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舆情生态失衡等,对政府公信力、对民众社会信心、对国家软实力的损害,都值得反思。究其主要原因并非政府部门监管不力,而是没有把握住发展趋势,没有摸准内在规律,也就没有找对方法。打造与中国崛起相适应的健康的舆情生态,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简单概括为:走在趋势前面,在趋势中发现规律,在规律中找到方法。只要方法对路,中国舆情生态完全可以从容把控。  相似文献   

6.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网络舆情的多元和复杂引起了各级监管部门和广大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关系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民权利的有效维护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科学监控,可以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公民理性诉求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末,西方学者首提"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意在借此称谓重塑西方年轻一代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切。新世纪伊始,"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传入中国,一批知识与文化精英通过"公共知识分子"修辞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舆论场域开始发挥话语引导作用。然而,随着新兴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的强势崛起,"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在网络上逐渐变化,甚至异化为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本文通过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梳理,发现变化的原因乃在于网络信息传播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舆论群体构成变化、国家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知识分子批判性意识之间的张力。在自媒体时代,构建公共知识分子与舆情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这既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保持理性批判精神的同时要适应体制和政策,也需要舆情管理者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社会批评。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和态势近两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5,(6)
政策问题构建不仅是描述,更是创造,其本质为一组概念或理论活动,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行为,对其定位准确与否关乎政策问题解决成败。网络社会因其强大的互动性及嵌入性悄然走进政策问题建构的场域,与其伴生的开放性与隐蔽性、反射性与复杂性、权力转移与治理困境呈现了民众态度的政治意蕴,扩展了中介性社会事项对舆情的刺激功能,投影了民众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博弈。因此,需要吸纳多元认知,重视问题觉察阶段的民意诉求;创新网络组织,借势问题界定阶段舆论真相;推动利益分析,增进问题描述精准恰当。唯有正视网络社会的非传统参与,积极对其进行战略设计,引导网民合理参与,才能消除问题构建主体间的隔离,矫正传统政策问题构建方向的单一性,提升政策问题建构绩效。  相似文献   

10.
舆论(public opinion),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情(public sentiment)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民众对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剧烈的转型之中,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冲突,势必在媒体和舆论领域有突出的反映。因此,面对不断兴起的舆论浪潮和舆情聚集,领导和社会治理阶层要学会在改革中加强与民众和社会的沟通,增加善治的舆论并积极开展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形式出现了巨大的突破。作为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在获取以及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充当制造者的角色。网络舆情不单单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反馈,同时也能够传播舆论,在讨论舆情对于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舆情特殊性,同时也要探究其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所产生的多层面影响。网络舆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的重要领域,为此需要从现象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塑造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随着互联网跨越式发展,新媒体飞速崛起,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影响力巨大。由此,各级政府对新舆情的判断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预防不良事件产生,有效进行疏导。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预防不良事件产生,有效进行疏导。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舆论最重要的平台,网络舆情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低,极易诱发突发事件。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正确引导舆论,构建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机制,实现高校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红旗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4份机关报,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主要的宣传媒体之一。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在对中央苏区进行残酷的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实行高压舆论的围剿。《红旗周报》在白色恐怖之中,长期坚守白区,不断收集舆情、及时发布舆情、分析引导舆情。《红旗周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反"围剿"时期的舆情状况,为紧张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服务,引导民众舆情走向,在当时特殊的背景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为当下我们开展舆情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在政治选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进行重新定义,指出网络舆情在环境与介质、根源与本质、产生与发展、联系与效果四个方面的涵义。其次,以美国、伊朗、埃及等国家的政治竞选为例,说明网络舆情对于政治选举产生的巨大影响,阐述网络舆情在不同政治选举中发挥不同作用、产生不同效果,指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从挖掘本质根源与更新思想观念、改革方式方法与完善团队建设、利用先进技术与提高人员素质、区分轻重缓急与预防突发事件等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最后指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政府或政党的基本能力之一,面对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引发的根本性变化,政府或政党必须重视网络舆情的作用,并且积极主动科学应对,才能够有效提高政治选举获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旅游正日益成为民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与出游陋习、消费欺诈等话题相关的旅游热点舆情不断催生,呈现舆情爆发期集中、国民素质遭"标签化"、舆情被泛政治化解读等特点。移动舆论场兴起、网民心态转变、网络娱乐化解读等要素共同构成旅游热点舆情的传播动力。在舆情应对上,把握传播规律适时发声、化解线下源头问题、善用舆论理性化趋势、形成促进问题解决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9.
胡琴琴  杨丽英 《世纪桥》2013,(11):60-61
定义舆情与文化的概念,建立舆情与文化的关系,分析舆情引导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就加强舆情引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给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迅速兴起,对司法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入。从杭州飙车案、孙伟铭醉酒驾驶案等道路交通类案件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已经影响到了司法的定罪、量刑,乃至立法环节。对司法中最重要的司法正义原则,网络舆情的作用分为正反两面。一方面推动和促进司法正义:表达民众朴素的正义观,监督程序正义,促进司法人员个人正义;另一方面也对司法正义造成了挑战和威胁:破坏司法独立原则;误导司法解释;影响司法人员理性判断。对于司法机关来说,既要因势利导,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又要合理应对,保持司法独立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