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底,中央提出了推进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在内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内蒙古实际,深刻认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切实发挥司法行政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德才 《中国司法》2012,(10):26-29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理念,大力实施"法务网格工程",主动将司法行政职能与宜昌市社会管理创新"一本三化"新格局有效对接,初步建立了以网格为基础的司法行政工作新体系,探索出了强化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简称"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就是司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一种探索。当前,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司法行政部门探索建设"中心"正是顺应了民众的呼声和期盼.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市探索构建市、县(市、区)、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行政与法》2012,(3):48-51
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势必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本文阐明并厘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管理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10,(12):28-35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政法工作的重大主题,也是理论界的重大课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得以凸显。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缺乏足够的关注。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对于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和司法行政社会工作,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从实践上高度重视。本文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新形势下的司法行政社会工作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强调要"牢牢铭记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牢牢牵住社会管理创新这个‘牛鼻子’,牢牢把握司法行政社会工作这个抓手"。文章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和现实启发性,值得广大司法行政工作者一读。  相似文献   

6.
现代行政权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各类行政机关之间围绕行政权限发生的争议也随之日益增多。这不仅会导致行政效率的下降,而且会严重影响行政机关的威信并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魔兽争霸"网游监管权之争即是其中典型。当然,目前已经存在一些解决权限争议的行政惯例,但行政惯例的作用有限,且有悖行政法治的基本理念。从行政法治的视角来看,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行政执法理念,拓展行政权限争议解决渠道,完善相关争议解决制度,以促进行政权限争议解决过程的规范、效率和公正。  相似文献   

7.
案讯点击     
《法律与生活》2011,(24):59-59
北京平谷法院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2011年伊始,北京市平谷区法院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夯实司法人民性根基的高度,通过"四步走"、"四借力"、"四促进"积极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截至8月底,平谷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65件,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件33件,  相似文献   

8.
2008年,湖北省襄阳市委、市政府开始探索和实施以建立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综合电子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新政",努力实现行政权力阳光透明、公共服务便捷高效、综  相似文献   

9.
7月18日至20日,司法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全国司法厅(局)长研讨班,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研究部署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出席研讨班并讲话。全国各省(区、市)司法厅(局)长就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进行总结研讨交流。本刊摘编部分交流发言刊登如下,供大家学习研讨。北京市司法局:加强新型组织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一)创新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工作体制。按照"理顺职权、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的总体思路,努力创新律师和"两类人员"社会管理体制。一是注重宏观管理、统一协调。将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合并,建立了市、区(县)和街道(乡镇)三级矫正帮教协调委员会,改变了以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相互分割的局面,形成了综治部门统一协调、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的"两类人员"教育管理新格局。二是注重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围绕创新和完善律师"两结合"管理体制,在11个符合条件的区县建立了律师协会,改变了以往只在市级层面设立律师协会的格局。调整市、区(县)两级律师行政管理机构,充实领导力量和管理力量,切实解决管理力量与管理任务不相称的问题。三是结合律师行业的特点,建立了市司法局党委统一领导、区县司法局党组织直接领导、区县律师协会建立党委(总支)、支部建在律师事务所的新体制。在"两类人员"教育管理上,确立了属地管理的领导体制,调动了基层抓"两类人员"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增强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效能。一是建立律师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司法所与律师事务所联系沟通、区县司法局为无党员的律师事务所指派党建联络员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律师行业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建立律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公检法司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保障律师执业权益的重大问题。三是建立律师承办重大敏感案件协调指导机制。制定出台了律师承办重大敏感案件协调指导工作规程,对重大敏感案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研发使用了律师代理案件信息统计系统,对律师事务所代理各类案件实施动态监管。在推进"两类人员"管理中,参照首都"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建立部门协调有力、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政法机关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如何立足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笔者经过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琼季 《中国监察》2011,(3):22-23
2008年以来,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推行"三集中"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模式,科学配置行政审批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强化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提高了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这次全国司法厅(局)长研讨班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研究部署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同时,总结2011年上半年司法行政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司法行政工作。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全面推进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确定的八项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围绕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开展各类法律服务专项活动和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部署开展监狱劳教(戒毒)系统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和"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社区矫正工作、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积极推进,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深入开展司法行政系统和律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出了以刘玉美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典型,隆重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的看,上半年工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栾珊  高军 《行政与法》2010,(1):21-23
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行为模式是由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机关设计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与之相反,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对立关系,体现了政府执政观念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的回归。吉林省桦甸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运用非强制行政管理手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为政府行为模式的创新与重构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建立集"行政审批服务、公共法律服务②、公益法律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法律服务窗口③,是整合司法行政各类法律服务资源、集中司法行政各项管理要素的有效途径,既能紧密契合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又可基本满足社会公众对法律服务的日常需求,是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服务法律执业人员、奉献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和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勋  符军 《中国司法》2013,(10):85-89
由循证医学肇始的"循证"运动在较短时间普及、应用、推广于管理、教育、经济、法律、社会服务、罪犯矫正等学科领域,循证矫治实践的核心是遵循证据进行实践,能彰显教育矫治的人本关怀,提高教育矫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节约教育矫治成本。探索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循证矫治实践的路径与方法,对创新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推进戒毒工作科学发展、提高戒毒人员教育矫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涂慧玲 《中国司法》2013,(12):95-97
当前,南昌市正处在全面加速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时期,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南昌加速打造核心增长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重大使命任务。一、坚持发挥法律保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注重源头治理,发挥好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突出"四个着力"。一是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在夯实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调委会的同时,不断拓展新型领域和跨区域调解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夏书章先生以他作为新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和领军者所独有的敏锐和远见,率先发出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呐喊,敲开了中国行政管理领域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的大门,推动了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为我们后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树立了一座丰碑。今天,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展望未来公共管理30年,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夏老这种精神,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探讨公共管理学科在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与30年前相比,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万一兵 《法制与社会》2011,(16):167-168
行政收费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特定组织依据职权向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提供一定的公益性服务或授予国家资源和资源的使用权,为补偿其特别的行政支出,而向与特别支出存在特定关系的受益方(行政相对人)收取相应对价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丁晓华 《法治研究》2012,(9):110-119
行政机关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中通过取缔活动打击了一系列非法组织、非法经营行为和非法市场,及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秩序。但行政取缔名目繁多、属性不清、执法混乱,极易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规定权、实施权和实施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取缔活动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据此接受梳理和检阅,以其是否符合《行政强制法》决定今后走向。鉴于取缔本身缺乏统一模式与实质内容,不构成一项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取缔"两字不宜作为法律术语继续出现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2011,(8):112-112
今年以来,陕西省司法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大局。始终对准群众需求,回应百姓期待,强势推动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询意见、反复思考讨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