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有所好转,政治生态逐渐净化。但"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慢作为、庸作为和懒作为三个方面。因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对从严治党的消极不适应、用人体制机制的缺陷、个人能力品质的影响,产生了"为官不为"的现象。笔者认为应通过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健全机制体制、完善法律法规等途径解决"为官不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官不为"是一种历史现象。"为官不为"的生成机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吉尔伯特的责任框架理论为分析其生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的三维层次理论"为破解"为官不为"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要提高官员伦理道德修养和依法履责意识以强化治理基础,加快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以加强制度保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优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官不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为官不为"现象,也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治理"为官不为"现象要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不为",并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由此,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不仅成为各级党组织关注的内容,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当前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危害、本质、原因等问题的描述和剖析,以求从本质层面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深刻的把握。本文侧重研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通过思想引导、培训学习、机制完善、环境营造等途径,为治理"为官不为"现象提供系统对策方案,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部分党政干部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现实中,这种"为官不为"的干部,不仅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也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党政干部面临道德高压、行政高压及法治高压等三重高压的影响。凝聚改革共识,整合改革力量,必须正确应对三重高压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作风建设,这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暗藏“为官不为”现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全面从严治理。规制“为官不为”,应当深入解析“为官不为”的内在逻辑,全面剖析“为官不为”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激励、考评、约束、奖惩等多种机制相耦合的立体化长效治理体系,进而实现“为官有为”。  相似文献   

7.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防治"为官不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是解决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着力点和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从干部的宣传教育、交流培养、规范管理、监督问责等多个方面入手,重点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用体制机制来规制"为官不为"行为,确保治理"为官不为"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干部开始奉行、附和"不干事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为"主义。"不为"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庸政懒政的表现,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严重影响改革稳定发展。所以,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治理,使全体党员干部"有为有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为官不为"的定义、主要表现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当前特别要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  相似文献   

9.
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为官不为"的治理困境主要有:变异出新花样,隐蔽性更深,精准辨别难;呈现出新特点,欺骗性更强,调查取证难;凸显极强的传播性和扩散性,有效遏制难;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彻底根治难。现实危害是:搞坏官场风气,损害政治生态,污染从政环境;脱离人民群众,破坏干群关系,激化干群矛盾;损害人民利益,动摇执政基础,危及执政地位;阻碍改革创新,浪费宝贵资源,延误事业发展。要严格遵循渐进性与协调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以及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全方位"扫描",力求找准找实"为官不为";突出治理重点,提升治理"为官不为"的针对性与精准度;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压缩"为官不为"的滋生空间;完善反向激励机制,强化反向激励对"为官不为"的惩戒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风,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为官乱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永远在路上"的高压反腐新常态,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出现了一些"为官不为"的新态势。为此,本文拟从"为官不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提出一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5,(12)
<正>当前,所谓的"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有效整治,加大对"为官不为"的追责力度,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良好环境。一、现状及表现所谓"为官不为"是指公职人员没有完全履行好职责的行为。"为官不为"现象各个层级都有,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不敢担当,唯恐把自己"牵扯"进去。干部中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信奉的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事犹豫不决,畏手畏脚,确保退休时平稳着陆;摆不正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领域,执政党和政府如何治理工作不力、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公务员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表现和成因的分析,探究推动公务员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动力来源,并提出有效激发公务员清正廉洁、勤政务实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正>狠刹"四风"起到了正风肃纪、固本清源的效果。然而,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是感叹"为官不易",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有的甚至以"多干多错"为借口玩起"大撒把",以"束手束脚"为理由赌气"撂挑子",不敢担当、不肯负责、不愿碰硬等"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亟需治理。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状表现"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干部又给"为官不  相似文献   

14.
张李虎 《先锋队》2015,(6):16-17
整治"为政不廉、为官不为"问题,必须用刚性的规定和严格的问责确保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将"为政不廉、为官不为"者淘汰出局。当前,我省正处于重要历史关头,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了党的形象,阻碍了全省改革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加快整治"为政不廉、为官不为"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政不廉、为官不为"现象除了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索贿受贿、任人唯亲、公权私用等诸  相似文献   

15.
"为官不为"是当前亟须面对和解决的吏治难题。"为官不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胆小怕事"不敢为"、失去好处"不作为"、贪图安逸"不愿为"及行为受限"不能为"四副脸谱示人。作为世界性难题,国外主要采取依法公开考试,亮绩择优录用,从源头预防"为官不为";科学绩效考核,依绩升降奖惩,以考核整肃"为官不为";注重监督管理,立足抓早抓小,用监督抵御"为官不为";强化惩戒举措,出重拳动刀子,以严惩整治"为官不为"。我们应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公开公正公平选拔,筑起"为官不为"防火墙;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方法,祭出"为官不为"撒手锏;构筑无缝监督链条,织密立体监督网络,拧紧"为官不为"制动阀;构建"为官不为"者淘汰机制,对"为官不为"问题形成强大威慑,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重拳规制"为官不为",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为官不为"现象不仅弱化了干群关系、动摇了执政基础,而且恶化了政治生态,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官不为"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为,怕冒风险不敢为,工作拖拉慢作为,能力不足不会为等。"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不强、理想信念缺失、干事创业缺乏动力、问责机制不完善、权责界定模糊不清、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学习教育,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明确权责界限,强化责任体系;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对不作为的惩处力度;树立干事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实施,以“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等为主要特征的“为官不为”现象日益增多,主观上表现为“庸政”、“懒政”、“怠政”,具体呈现为“做样子、唱调子、混日子、绕弯子、撂挑子、捂盖子”等6种为官不为的现象。“为官不为”作为一种负能量的行政文化现象在各级领导干部当中蔓延,势必影响国家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紧要关头,如果不  相似文献   

18.
"为官不为"现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进一步凸显,这是干部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态势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入手,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制度保障,突出能力建设,寻求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为官不为"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9.
正南宋学者罗大经曾说过:"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为官有为的贤者能人,而非为官不为的庸官懒官。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干部批评道:"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向为官乱为者"亮剑"。笔者认为,在治理为官不为方  相似文献   

20.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常态不主动适应,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等行为,危害极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为官不为"三种典型表现,深入分析了"为官不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为官不为"应通过教育引导、用人导向、督查问责、关怀关爱、权力运行等方面,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