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共产党在许多问题上,开始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团结,共同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当时的越南劳动党胡志明主席为调解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做了许多工作.1960年夏天,越南劳动党准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在开会之前,胡志明要到苏联去征求苏联共产党的意见.在去莫斯科之前,1960年8月初,胡志明与黄文欢和阮春水两位同志到了北戴河,并声明他是做说客的.当时,北戴河会议已接近尾声.党中央安排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先和胡志明会谈.在会谈中,胡志明提出了他的看法.他希望先和中国同志商量,然后再到莫斯科去,对赫鲁晓夫做一些工作,希望中苏的分歧能够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跟胡志明讲了中苏在重大原  相似文献   

2.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3):34-49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与执政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更为广泛与深切。本文通过对20多位拉美共产党人的专题采访,结合其他拉美共产党人的著述,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现了拉美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伟大贡献和重要经验的思考与感悟。古巴共产党、巴西共产党、阿根廷共产党、智利共产党、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委内瑞拉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等拉美共产党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成就,多角度探析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以拉美视角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拉美共产党人聚焦当代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评价中国新时代取得的突出成就及其国际贡献和世界意义。拉美共产党人一致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向苏联“一边倒”外交决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识形态是影响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影响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奉行国际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等三个方面。此外,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怀疑构成了新中国“一边倒”外交决策的外部意识形态压力。  相似文献   

4.
苏联模式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一般地论述了它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这种模式是如何在中国“安家落户”的。本文的主旨是要说明,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为步入 低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 带来了生机, 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 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主社会主义在俄罗斯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俄罗斯就产生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和组织,并对俄国革命和苏联建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60年代,苏联地下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也提出了建立人道的社会主义的主张。80年代中期,苏联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苏共改革的目标。同时,苏共逐步被社会民主党化。但是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向“中左”方向的改革和苏共、俄共社会民主党化的进程被历史性地中断了。虽然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前共产党人纷纷组建了十余个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但是,这些政党都比较弱小,未能进入国家杜马就被边缘化了。本文重点说明的是:苏共、俄共为什么未能像东欧前共产党那样集体地转变为社会民主党,并且在转变后保持组织的规模和力量;为什么也未能像西欧和东欧社会党那样成为本国左翼阵营的主导力量,并且通过选举经常获得执政权。  相似文献   

7.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中苏关系整整持续了43年,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开低走最后到正常化。因此,一部中苏关系史,应当是以两国关系为纵轴展现中苏两党超越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之争并对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评判,揭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争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另外,还要注重如此复杂的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一个特殊角度来说明中国建国后头30年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卓越成就是,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艰苦卓绝奋斗实现的伟大创举,其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出人意料,两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促成这一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苏联因素不容忽视。苏联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导致其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在越南问题上由超然的脱身态度变为积极援助,中苏两国关于援越问题产生矛盾,越南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推行有利于自身的倾向性政策,越南在中苏两国关系的天平上倒向了苏联一边。与此同时,苏联调整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从而影响中美关系走向,中美和解对中越关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两国关系交恶,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中越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立状态,两国关系产生戏剧性变化。总之,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政策对此期中越关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苏天然橡胶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包括橡胶代购和橡胶种植两个方面.尽管合作几经波折,但其影响是巨大的.苏联通过合作缓解了欧美国家对其经济封锁所造成的压力,而中国通过合作也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天然橡胶产业.其间出现的盲目“大发展”的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冷战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二者关系发轫于1920年代初期起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渊源,在1950年代前后,苏联与新中国关系经历了十余年“朋友加兄弟”的“蜜月期”,但接踵而至的却是双方关系的急剧恶化,并贯穿了整个1960年代,最终导致中苏边界军事冲突.纵观冷战历史,中苏关系的演变,不仅对整个冷战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政治进程.无论中苏关系如何,在此期间苏联一直在秩序、安全、精神等方面对中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阐发的,但它应当被看作是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后所得出的真理性结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考察苏联兴亡的历程可以看出:当苏联共产党比较好地坚持、贯彻了"三个代表"的时候,苏联就兴起、壮大;而当苏联共产党对"三个代表"坚持得不好、贯彻得不力、甚至出现背离的时候,苏联便趋向衰落、走向灭亡.换言之,由于在实践"三个代表"方面苏联共产党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致使苏联先兴后亡.  相似文献   

15.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大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促使苏联做出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而苏联的出兵直接导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通过该条约,苏联把《雅尔塔协定》中涉及苏联在远东和中国东北权益的条款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一块基石。为了实现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获取的利益,把东北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并防止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在出兵东北之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施行了一项"表里不一"的两面政策。这一矛盾的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得国、共、苏三方的关系围绕着东北问题不断变化重组。  相似文献   

16.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地区的政治剧变使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如今苏联解体已经20余年,但国内外在有关"苏联解体原因和后果"等问题上的争论仍十分激烈。苏东剧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为保持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有必要深入总结苏共失败的历史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共产党"掌好  相似文献   

18.
1917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随着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与崛起,再次激发了学者研究十月革命史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一认真总结苏联的历史经验,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20世纪,苏联是同中国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国家,中国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过程中,从苏联(俄罗斯)获得了很多支持。中国的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俄罗斯)的影响。在21世纪,俄罗斯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的事业仍将会有巨大影响。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邻居,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着苏联模式显露出来的弊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广大知识分子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不同,这两种探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的结果,不仅是以捍卫斯大林和苏联模式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索大获全胜,而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者惨遭失败,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20多年中苏联模式以更加强化的形式主导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另外,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强化也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