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学洙 《当代贵州》2012,(10):44-45
李端棻是贵阳人,晚清戊戌变法关键时刻,出任礼部尚书。在中国近代大历史的视野中,他是近代中国从旧体制内部站出来挑战旧体制的改革先驱;是从边远封闭的贵州走向全国,积极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个黔人。康有为称他“抗疏维新冠九卿”,梁启超称他是“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有两人并称的情况,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孙黄"(孙中山、黄兴)。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两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把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杨飞 《党课》2012,(20):79-81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予、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有两人并称的情况,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孙黄(孙中山、黄兴)。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两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把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复提出实现近代化的本根在于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石--"自由"理念内化为国人价值认同系统的核心思想.为此,严复对"自由"价值进行了三方面的演证在主体性方面,他剖析了中西文化根本精神之差异,为建构中国近代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经验性判剧;在客体性方面,他揭示出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为创设中国近代的"自由"国度提供了理论底据;在实践领域,他认同西方"消极自由"的意涵,为"自由"进入中国近代化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可操作原则.据此,严复尽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6.
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论家。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启迪,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近代国家观。本文拟就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作一初步探讨。 一 国家学说,主要涉及国家起源、政治制度、国家主权与个人自由的关系、田家职能的划分和国家目的等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臻成熟,著名政论家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便是一部不朽之  相似文献   

7.
何干之以<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一书阐释他的新启蒙思想.他对"何谓启蒙"以及启蒙主体的自我解答,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激情言说,带有启蒙古典色彩的文化重建设计以及对"新启蒙运动"的多雏理解,他的启蒙思想展示着中国启蒙历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郭松民 《唯实》2005,(5):64-64
很少有人知道,梁启超有一个日本名字,叫吉田晋。这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之后起的。梁启超在日本一住就是13年,直到辛亥革命风云乍起,他才带着“天若佑中国,我行岂徒然”的自信与豪情返回中国。耐人寻味的是,他回国下榻的第一站,就是日本住奉天领事馆。可见他与日本人的关系之厚密亲近。说起来,日本对梁启超是有大恩的,而梁启超也对日本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四处捕杀“新党”之时,若不是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相救,梁启超恐怕早就和谭嗣同一起到刑场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后来蔡锷  相似文献   

9.
孟晓妍 《前线》2014,(2):113-115
近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有两人并称的情况,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变法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孙黄(孙中山、黄兴)。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两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把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内,虽然没有"毛周"这样并称的提法,但两人间的关系正是这样。毛泽东当然起着主导作用。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22):75-7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维新派代表人物,深度参与了中国从封建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他和康有为、严复等人的著作与思想,让中国思想界从原来一池死水似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激进与保守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1858-1927)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矛盾统一体。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界,康有为的人生明显地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在戊戌变法之前,面对近代中国岌岌可危的局势,康有为充分显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激情,这种激情在百日维新中达到顶峰。然而,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流亡国外,其后半生却始终在改良的漩涡里沉浮,与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相比,显得保守顽固而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判。他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民思想就建立在这种批判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尽管以善变著称于世,然而他对史学的热情和研究却终身不辍。进入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对文化问题的兴趣盎然,梁启超的史学研究转向文化史。于是,他开始构想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和宗教史。“著中国宗教史”的设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不仅展示了梁启超的宗教理念和诉求,而且流露出他对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判定。因此,这一设想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也将梁启超思想的民族性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6.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固然是发生在1956年.但是,只要对导致这一巨大历史变革的社会阶级关系格局的形成过程略加考察,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成就的这一千秋伟业,实质上却正是近代以来中国道路选择历史内在蕴涵着的客观逻辑使然.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建筑大师福山敏男和日中友好协会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生前在多种场合,怀着感激和虔敬之心说:梁思成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美国提出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筑,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留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梁思成与中国古建筑结缘梁思成是戊戌变法领袖人物、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长子,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有着不解之缘,而日本近代的学术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东学"。梁启超在很多场合以"东学"特指"日本学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旺盛的时期,而梁启超对于当时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东学"给了梁启超很大影响。梁启超汲取了"日本学术"的精华,并成为最早倡导中国近代"国学"的人物之一。"东学"对梁启超"国学"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学"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国学"研究路径的阐释。此外,"东学"中的民族主义对梁启超思想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正论相貌,王国维实在算不上是个好的。语言大师王力说他是"典型的冬烘先生的模样",鲁迅则说他"老实得像火腿一样"。就这样一个"冬烘""火腿"般的人物,论学术成就,却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梁启超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5,(11)
中国近代民权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洋务运动催生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最初转向,戊戌变法是对王权政治的冲击和颠覆,清末新政是王权政治面对困局的被动自救,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王权政治,初步奠定了近代民权政治的基本格局,对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进行探究,体现了近代政治思想家们谋求社会出路的良苦用心与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