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共传统文化观的塑形期,从清末尊儒氛围中走出的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中,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的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对孔子的“否定”是一种自我革命意识的内向塑造,而其以孔子为“批判的工具”与党、派的思想辩争则从外向的批判层面强化着对革命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大体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共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巩固统一战线、批驳国民党革命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强化运用孔子的思想,这一转变使孔子及其思想从被革命的“传统”转变为辅助革命的历史资源。中共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孔子的认知从批判为主到辩证汲取的内在原因主要有农民革命的兴起催生中共党人对儒家传统的再认识、中共党人在深化学习孔子思想中不断加强对孔子的理性理解,以孔子思想为内核的儒家思想与中共的革命旨归具有相似性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多年来探索新文化新文明的经验总结,是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科学回答。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要求。从内在特征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四个方面有机统一的内在特征。从价值意蕴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方向,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正确指引;确立了中华文明复兴新指南,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导;彰显了人类文明进步新气象,为世界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后,中共在其文化宣传和理论上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性”的特征,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形式,本文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性”特征对于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文昌 《奋斗》2005,(6):36-37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必然受到全球化影响。因此,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视角由传统的民族性转向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建设也必然由传统模式转向新时代模式,建立起既有民族性又有全球性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搞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历届领导人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喻厚伟 《求实》2016,(10):46-53
供给侧改革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供给、需求的联动改革,其实质是一场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升级。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文化,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必然会引起消费文化的螺旋式上升。运用供给侧改革理论来研究消费文化是充分尊重和运用生产方式和消费文化辩证关系的体现。当前中国社会需要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通过鼓励创新、"去产能"、培育新兴产业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等措施,消解当下消费文化中异化的部分,实现对消费文化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7.
刘荣军  杨端茹 《探索》2001,1(4):82-85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文化变迁在经历了三次论争高潮后,终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一选择突破了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在发展动力、中西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三大理论困境,正确解决了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依据世界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依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而又深蕴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水平、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龚界文  崔新建 《学习论坛》2004,20(12):73-7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体制及其改革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体制改革应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应该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高效性、开放性、时代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共政党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政党文化的建设也必然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导性途径。基于中共政党文化建设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契合,因此要明确中共政党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方向,夯实中共政党文化建设中的道德文化基础,突出中共政党文化建设中的民主文化特色,传承中共政党文化建设中的优良作风传统,推动中共政党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张方玉 《探索》2012,(4):101-105
处于崭新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实,并且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当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大体上可以展现为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现代范型、融入中国文化的西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四种主要形态,文化民族性的精髓就是我们时代应有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民族应有的时代精神。世界多元文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文明"、"幸福"、"和谐"等理念集中呈现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普世性特质,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普世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时代特点,围绕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政治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具体性与全面性、民族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等特性 ,它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 ,根植于中国当代人实践 ,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创新、升华和发展。我们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展其民族性基础 ,确保其科学性本质 ,突出其大众性取向 ,敞开其开放性胸怀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具有相通性,也具有差异性,这构成了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宏大背景。所以,在软实力的建设中,从国家内部角度看,既包括形成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国家的凝聚力,也包括尊重国家内部各个民族的特性与差异性;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既要在文化的冲突中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在文化的融合中追求文化的共存与共赢。  相似文献   

14.
张爽 《世纪桥》2014,(10):29-30
西方的新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着当今世界的文化,通过文化剥夺实现文化的西方化,进而否定其他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然而,文化是多彩的。文化的多彩性既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超越,它更关注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与宣扬。在西方话语权统治下,中国需要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在多彩文化中通过自身建设与发展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政治导向、思想教育、精神动力等功能。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五个维度深入思考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不仅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能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蔡瑛 《理论学刊》2006,(4):124-126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大众性的特点。先进文化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规律,要求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资源能否得到高度重视和使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对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从求真务实,继而思想迷失,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在经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之后,以破竹之势,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从而警示共产党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是营造一个健康、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形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当时西化派进行文化批判的产物。这种文化批判主要体现在:在文化特征的认识上,批判了西化派过分强调文化时代性、世界性而轻视文化民族性的观点,注重三者的统一;在文化演进依据的分析上,批判了西化派文化决定论的进化史观,主张承认文化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在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比较上,批判了西化派过分注重发展差异性的比较,坚持发展差异性和性质差异性相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批判了西化派文化整体观下的全盘西化论,强调可析分下的中国化"扬弃";在中国文化现代化方向的构想上,批判西化派的西方文化现代化论,倡导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发展中介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方向。从思想史的维度梳理和考察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对西化派开展文化批判并从中获取一些启示,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坚持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怎样的文化和怎样建设文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了辩证性视角、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性方法的有机统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光辉前景,对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