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钉子     
《新湘评论》2014,(4):59-59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7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钉子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每当他想发脾气时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篱笆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了37根钉子。慢慢地,他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那些钉子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告诉父亲,他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时,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男孩告诉父亲,自己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篱笆上的洞,这些篱笆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那样。你生气时说的话将像这些钉…  相似文献   

3.
钉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三十七颗钉子。  相似文献   

4.
一颗钉子一个眼,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社会规则,却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颗甚至几颗钉子都没有一个眼的现象,而且成为许多人见惯不惊的官场病.一颗钉子没得一个眼,既是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难以治愈的机关顽症.  相似文献   

5.
申春 《党史博览》2013,(6):48-48
1985年秋,我在收集于江烈士生平事迹时,先后在北京拜访了贺龙的夫人薛明和邓拓的夫人丁一岚,从谈话中得知于江烈士的妻子任致在西安。于是,我又乘火车赶往西安。一天上午,我前往解放军总后勤部驻西安办事处干休所,见到了任致。当我提出要  相似文献   

6.
刘骄 《学习导报》2015,(5):53-54
雷锋,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温暖着我们,也感动着我们。这个名字所包含的忠诚爱国、勤劳奉献、敬业助人精神,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升华为时代的精神财富。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其重视儿童教育工作,曾经多次就儿童事业题词,发出倡导。他最著名的儿童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喻户晓,多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一代中小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那么,这个题词是怎么来的呢?毛泽东早期题写的"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是分开的,而且题写"好好学习"多于"天天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陕甘宁边区沿袭国民政府1931年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1940年儿童节时,毛泽  相似文献   

8.
党员应知     
正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是什么?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什么是"钉钉子"精神?"钉钉子"精神,最早由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会上提出,他谈到学习时,号召全党同志发扬"钉子"一样"挤"和"钻"的学习精神。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稳。干事兴业何尝不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0,(2):54-54
<正>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首次访苏归国途中,视察黑龙江(时称松江省)并为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委题词:"发展生产";为正在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题词精神不仅为当时革命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当前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雷锋正是以这种可贵的“钉子”精神,废寝忘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练就一身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人们完善人格和净化灵魂的楷模 许多人总觉得工作太忙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准确地说,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整  相似文献   

11.
张杰 《党史纵览》2006,(8):26-27
当人们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时,会看见一些长约8~9厘米,宽5~6厘米,近似于椭圆形的小铁器.仔细观察这些小铁器,它有四颗钉子,钉子多为尖状,个别为方形状.由于长久使用,有的钉子已经磨平了.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会在这里展出呢?  相似文献   

12.
魏淑琴 《奋斗》2010,(3):12-13
<正>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为原松江省委书写了"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委书写了"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书写了"学习马列主义"的题词。得知这个消息,黑龙江的群众都非常激动,反响热烈。毛泽东的题词,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也备受鼓舞,十分振奋。受"学习马列主义"题词的鼓舞,我省上下学马列、毛主席著作的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7,(9)
<正>春华秋实七十载,守望相助谱新篇。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区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总书记的题词使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成为引领内蒙古未来发展的根本指针。日前,本刊就总书记题词精神的学习解读和贯彻落实,采访了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胡益华。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词,在全区上下产生了热烈反响。请问题词  相似文献   

14.
正1948年12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复刊后的第一期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题词的具体内容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1948年9月,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显著变化,许多解放区连成一片,一些城市已经解放或者即将解放。胜利使人欣喜,但  相似文献   

15.
正1966年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林彪成了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请林彪题词的人多了起来。林彪妻子叶群为了照顾林彪身体,挡了一些请求,非题不可的词,就集中在一起。等到林彪身体相对好一些时,叶群就通知工作人员备好纸笔。每一个题词,林彪都写两三张,然后从中选一张。一1967年4月28日,叶群从钓鱼台回来对林彪的秘书张云生等人说:"蒯大富最近给中央文革小组写信,说他们正在建造一尊毛泽  相似文献   

16.
正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推出了有关"学习雷锋"的专刊,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同时也发表了周恩来的相关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头版同时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这天上午,北京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0,(1):9-10
<正>1950年2月27日14时15分至2月28日8时30分,毛泽东同志在圆满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回国后,视察了松江省(1954年与黑龙江省合并成今天的黑龙江省)。他在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共停留不到一天。在他下榻的南岗区颐园街1号,毛泽东同志不仅听取了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还为松江省人民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发展生产"和"学习马列主义"五幅题词。毛泽东同志一次题词五幅,在他一生中是少有的。这五幅题词,既是毛泽东同志思想、作风、品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期望和警示,它不仅给全省人民带来了亲切关怀,也为黑龙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西满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陵园路3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始建于1947年8月16日,1948年4月5日正式竣工.竣工时,毛泽东主席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朱德总司令题词:"浩气长存."陵园正门悬挂着时任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题写的"西满革命烈士陵园"门额.  相似文献   

19.
正"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1949年9月,《新华月报》创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是毛泽东为《新华月报》创刊号的题词。这幅题词,内容源自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2条。原文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但国家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在抄给毛泽东书写时漏抄了"爱科学",因此题词中缺少了这一条。在不同时期,公共道德建设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五爱"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口号鲜明、语言朴实,给广大人民以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当时  相似文献   

20.
张恩亮 《奋斗》2010,(1):11-12
<正>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哈尔滨视察时,获悉正在召开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他欣然挥笔写下"学习马列主义"的题词。在毛泽东题词的鼓舞下,我省很快出现了群众性学习热潮。1958年6月,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做出决议,号召全国青年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到1960年2月,全国约有2000万青年参加了学习。1960年4月,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在哈尔滨专门召开了"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