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随之带来许多社会性问题。有人将其归咎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认为只有用主体间性哲学取代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才能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其实,主体间性哲学观点在概念表征上存在先验性和片面性的不足,在观点内容上缺少现实性根基,在思维范式上仍未彻底摆脱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来讲,主体间性哲学观点谈不上是对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主客二元对立问题,从而无法真正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多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实践哲学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当代中国实践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是在突破前苏联哲学僵化体系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实践哲学以实践为基本观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特征,充分重视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中心地位,解决自然物质世界与人为中心的价值世界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现实地得以统一。实践哲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是促进当代发展的哲学力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既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主体性不足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诉求。马克思从实践入手,通过对形而上学主体性的批判,将其主体性哲学建构在对人类现实命运和生存境遇的深层关照基础上,从历史生成、社会交往实践以及主体价值追求三个向度赋予主体性全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黎永红 《传承》2009,(20):88-89
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主体性对于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和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的阐述,透视人类意识、精神、认识、实践的重大作用,引起人们对主体性原则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朱有志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6):17-21,36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所蕴含的大众性,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它是对以往主体性理论的扬弃与辩证综合。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观下的大众性,反映了哲学对人类本性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相似文献   

7.
主体际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它是对近代以来开启的以理性为支撑的主体性哲学的一次颠覆,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它又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次营救。它的目的是避免人的主体性因独断性而陷落,避免不同的个体在主体性争夺中走向耗散。不同的主体际哲学虽然有不同的论证视角,但其宗旨都是为了追求人的共同性、共生性、共在性。  相似文献   

8.
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主体性对于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和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的阐述,透视人类意识、精神、认识、实践的重大作用,引起人们时主体性原则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柳丽  闯晓燕 《传承》2006,42(11):22-24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统一。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本体论者哲学,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初探陈胜利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一些论者提出并热烈争论的哲学课题,学术界就主体性问题作了较深探讨。本文试就邓小平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发表一些看法,向各位同仁请教。一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阐发当代中国人主体性思想的内容马克思说:“任何...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一种新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问题一直是哲学发展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解决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体性,使之更加自觉、能动、积极、创造性地从事某种活动,显示出作为主体的自主自觉和独立自由特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旨在控诉女性被奴役的不合理性,揭示女性与男性同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当享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有选择和创造新生活的权利,其实质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失却了的妇女主体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异质于传统哲学,扬弃了实体主义的理论范式,建构了对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的实践根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才是可能的。康德先验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主旨是反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但为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黑格尔哲学强调思想不仅是纯粹思维,而且是对象性事物的自身,向后倒退回至前康德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承续了康德的努力,初腾哲学运思之全新地平线。  相似文献   

13.
管淑侠 《思想战线》2007,33(3):136-140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哲学发端式的人物,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背负着太多后世强加的标签。在特殊的历史情势下,培根并没有试图主动地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而是不自觉地将唯物主义作为方法和策略,以便发展和实践其自然主义哲学。这种不自觉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最终构成了保守主义的英国启蒙政治的最初底色。系统批判一般的形而上学或建构一种科学主义的理论体系只是后世学者的想象,培根的真实意图则是确立与科学相匹配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其方法。培根试图以真正的归纳法引导和重塑经验主义,进而确立经验上升至知识的科学、合法的路径。培根不自觉地拓展科学的规范性外延,将把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客观规律作为力量和公共福祉的源泉。培根将不断取得财富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国家视为其自然主义的现实效用,但是又最终将现存政治制度的完整保存与自发变革作为这种自然主义的终极限度。  相似文献   

15.
Gu Xin 《当代中国》1995,4(8):1-27
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Li Zehou, a significant Marxist cultural theori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focusing on 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Kant's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history. It argues that Li is actually a Hegelian, not a Kantian Marxist as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Kantian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cognitive and moral, is reconstructed by Li within a Hegelian discourse of historicism and based upon a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n holding an intellectu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teleological view of history, Kant's notion of “the history of reason,” as a subjective faith for regulating an agent's moral actions, is misunderstood as an objective. Hegelian idea of historical necessity. The end of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Li's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is in the aesthetic realm, that is, an ideal state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freedom.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学意蕴;两大文化体系内主流的人性论思想,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本观念,以及各自的传统文化精神,都能在以《圣经》和《女娲造人》为文本的创世神话中找寻到相应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蒋红 《思想战线》2004,30(4):15-18
文化哲学应当以理性关注人性 ,揭示人生的真谛。当代文化哲学是“属人”的哲学。实现理性与人性的结合 ,以理性引导人性 ,不仅是文化哲学本身的诉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哲学与人的相互接纳中 ,人提炼哲学 ,哲学改变人 ,理性与人性相携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真正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哲学成果的结晶,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哲学对交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交警进行人性哲学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测试,研究表明:北京交警在人性哲学上总体表现为中等水平。工作满意度与愤世嫉俗因子存在明显负相关,与值得信任因子相关不显著。不同年龄组在人性哲学的值得信任和愤世嫉俗因子上的发展轨迹都呈现为"∨"型。工作满意度中工作成就维度和人际关系维度与值得信任因子呈明显正相关;工作条件维度和工资待遇与愤世嫉俗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社会对北京交警的信任与评价和北京交警对社会的信任与评价能够直接影响到北京交警的工作成就感。  相似文献   

20.
王彬  褚晓琳 《桂海论丛》2004,20(5):62-65
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这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它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普遍人权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并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