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卫兵 《法制博览》2009,(15):22-22
羌在《国语》中被称作“姜氏之戎”,说羌是西戎的一个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后汉书》中也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此族后来曾与犬戎共灭西周。  相似文献   

2.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7):F0002-F0002
上中学那会儿,学校让写大字报,内容是批判“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语文老师则悄悄叮咛我,批是批,可不能当真啊!我就问,既是批了,为何又不能当真?老师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后来,就真知道了。点灯熬油十几年,考了大学,分了工作,还混了个小官当。就特感激那幂老师。否则,现在可能还顶着阳婆在地里锄玉蔓呢。“学而优则仕”,“孔老二”说得没错!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10,(4):34-35
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渭“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  相似文献   

4.
《法制博览》2008,(21):31-31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相似文献   

5.
爱比死冷     
刘福田 《法制博览》2011,(10):13-13
“爱比死冷”。这句出自《圣经》的话,曾让我不止一次地质疑。但当爱真正变成一生的芥蒂、痛苦的结痂、难言的隐忧,这爱真的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6.
兴元 《工会博览》2003,(18):67-67
“小康”一词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谓人民非常劳苦,希望求得暂时的安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则在《礼记·礼运》篇中得到系统阐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  相似文献   

7.
夯石 《工会博览》2013,(36):41-45
北京电视台多年前热播的25集电视连续剧《青花》,使著名演员斯琴高娃之子孙铁终于借着反一号的戏份儿浮出了水面。其实,早在《国家公诉》、《绝对权力》等剧中,孙铁就曾受益于母亲的“传帮带”,只不过那时他还只是个跑龙套的。  相似文献   

8.
《法制博览》2011,(19):23-23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住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相似文献   

9.
“不似人君,何见所畏。”这话出自《孟子》,是孟轲见到梁襄王后,对这位君主的一段评论。 原文为:“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猝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相似文献   

10.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缺钙: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生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以前北京“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24名年轻的学生不幸遇难。经过警方的调查,“蓝极速网吧”的火灾是两位13、14岁的少年所为。为什么青少年容易犯罪?据报道,两位少年均是出自离异家庭,离异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吗?心理学家把18岁以前失去父母的家庭称为“不幸家庭”,离异家庭也属于“不幸家庭”。出自“不幸家庭”的占整个人群的9%。椐北京某少教所的调查,青少年犯罪出自“不幸家庭“的占22%,看来明显与“不幸家庭”有关。但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出自“不幸家庭”的占35%;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中出自“不幸家庭”的…  相似文献   

12.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王炳毅 《法制博览》2010,(19):18-20
鲁迅先生不多的传世诗作中有一首五言绝句《赠蓬子》,是1932年鲁迅应姚蓬子请求写字时即兴记事之作。诗中所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之时,沪上青年诗人穆木天的妻子沈若芸携带儿子乘人力车到姚蓬子家寻找丈夫的事情。全诗如下:“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来逃去吸北风。”  相似文献   

14.
郦波 《法制博览》2008,(23):14-17
“扬州瘦马”柳如是 柳如是,原名杨爱,“柳如是”的名字,是这个女孩子给自己取的名字。 听起来,这个名字很美,也很女性化!但其实原来的意蕴倒不太符合女性。这个名字的典故出自辛弃疾的一首词,叫《贺新郎》。这首词上阙的最后一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如是”的名字就取自这句词。  相似文献   

15.
有一出京剧叫《戚继光斩子》,后来有学者考证。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所以,“戚继光斩子”是戏说,是艺术创作。那么,努尔哈赤斩子,真有其事吗?大家知道,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被尊为太祖;而斩子之举,违背常理,自然为清朝皇家所忌讳,因而史书缺乏记载。努尔哈赤斩子,遂成为清官的第一大疑案。  相似文献   

16.
“絮矩之道”出自《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在阐述“经”的时候提到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协同好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合乎制度的要求,就是管理的真谛。“絮”字在中国上古的文字学中含有中心平衡点的内涵,指的是一种度量;“矩”是古人在测量中画方形的用具,可引申为法度。管就是“絮”,协同;理就是“矩”,规范;因而管理就是“絮矩”。  相似文献   

17.
我和许多美术门外汉一样,是通过和平鸽了解的毕加索。那幅由世界和平大会传播开来的和平鸽画像,就出自毕加索之手,一经问世和平鸽即成为和平的象征,传遍世界,为毕加索赢得了“世界和平老人”的美誉。最近读了美国作家雅瑞安娜·哈芬顿的《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才知道,整个世界都被毕加索与他的和平鸽戏弄了。  相似文献   

18.
许晖 《法制博览》2009,(17):40-40
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的解释都是表达了一种甘心情愿为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完全不对的,是一种政治化的解读。孺子,古代指小孩子,不分性别都称孺子,尤其指幼儿。而“孺子牛”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齐景公生了一个叫荼的小儿子,义叫孺子(继位后称晏孺子),非常溺爱,有一次甚至用嘴衔着一根绳子,模仿着牛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反优生现象     
中华骨髓库是全世界“最大的骨髓库”。不知为何,我们总爱以“最”来自称。最大的贪污案出自我国,最大的走私案也出自我国,外在潜逃官员最多的,也还是出自我国。可这样又能说明什么呢?官民相分,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定论。官的腐败与落没,似乎丝毫不能与我们这些时时引以为豪,并高声大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善良同胞们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0.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它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