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2005,(20)
“邯郸学步”这个古老的寓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学习别人时,如果不能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是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如何对待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且不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本身就存在许多难以医治的痼疾,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即使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中的有益成果,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否则就会重演“邯郸学步”的悲剧,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歧途。富裕之邦=真理之地?—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其组织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造物先造人     
日本提倡职工以企业为家,企业则特别重视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以此表现各家的风格即企业精神。 享誉世界的松下幸之助对他公司年轻的职工讲过,如果顾客问起:“松下电器公司是生产什么产品的?”大家应该这样回答:“我们松下电器公司是造就人才的。此外。还生产电器产品。”日本的企业家们似乎更懂得人才的重型,开创事业首先要培养人才,没有人才,事业就不能成功。日本企业家普遍认为,公司的经营应当以人为核心,组织工作也很重要,但只能置于第二位。首先要考虑“人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力量”,“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 日本的经营观念同西方经营观念…  相似文献   

3.
《求实》1986,(6)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观念的转变极端重要。没有观念的转变,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进行,甚至要出现偏差。鉴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一定要十分明确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要彻底消除夸大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观念,再不能搞“破字当头”、“大批判开路”那一套了,再不能搞“突出政治”、“批判生产力”、“闭关锁国”那一套了。我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乡在清水县土门乡西坡村。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这五年,原本闭塞、落后、贫穷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细心人用“致富观念转变了,路宽了,房新了”来总结家乡的变化,回乡后我也有同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变”是家乡人树立了新的致富观念。随着城市生活的冲击和打工潮的影响,家乡人与时俱进的观念也逐步形成。劳动之余,他们总喜欢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明白了要致富就不能光守着土地,而要将富裕劳动力腾出来,去外地打工挣钱。于是,一个又一个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家门去远方的城市,搞家政服务,当…  相似文献   

5.
文化厅长焦雪岱提出发展文化事业要“五破五立”在文化厅中心组学习会上,文化厅厅党组书记、厅长焦雪岱同志提出发展文化事业要“五破五立”。一是要破除文化工作只能作为事业、而不能使一部分事业转化为产业的观念,树立产业发展的意识;二是要破除文化事业只能单纯依赖...  相似文献   

6.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突出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我们“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在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并且认真落实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生动深刻的表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具体落实。群众的安危冷暖,生产…  相似文献   

7.
其一,要重视“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区别。西方借经济“全球化”宣扬“一体化”,实际是要搞“西方化”.即世界“资本主义化”。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要保持警惕,不能随声附和,更不宜简单笼统地提“与世界经济接轨”。当前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是不可能的。不仅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与资本主义国家“一体化”,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体化”.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能够“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晚清以降 ,中国的现代化求索与演进之路始终是被西方拖着走的 ,现代化与民族化、启蒙与救亡的矛盾时时现错位、胶着和叠加状态。接纳西方、启蒙国民与拒斥西方、抵制强权的矛盾心态 ,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苦涩 :要保持民族独立必须强国 ,强国必须学习西方 ,而学习西方则有可能被西方权力话语所左右 ,进而丧失自我 ,文化演进始终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结合”的既定话语圈里徘徊。这种怪圈在80年代的改革中仍然存在 ,要富民强国 ,就得学习西方 ,但意识形态上又必须“坚持”。就这样 ,启蒙与救国、激进与保守、全球化与本土…  相似文献   

9.
黄朴民 《党建》2010,(2):64-64
怎么界定“国学”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也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不能搞“基本落实”。在学习上,党员干部要端正态度、端正目的、端正学风,多一些觉悟和责任、多一些恒心和毅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做到常学常新。学习要真学。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党员干部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不学习不可能。然而,是否做到了真学呢?是真学,就不能把学习仅作为“树立形象”、“装点门面”的“噱头”,爱要面子,怕掉底子;不能满足于对学习内容的一知半解,浅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