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花白头发,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少了些刚毅、多了些岁月浸润的宽厚和慈祥,一身白衣传达给人从容和淡定。记者见到张兴昌时,他刚从楼下打完太极拳回来。家书的选题让张兴昌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与教育结缘40多年,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读书、教书、写书、写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福分。《留给孩子》《半堂课》是我人生的结晶。"留有一份遗憾前往银川前,记者和张兴昌的二儿子张克峰通了电话。问起父亲的近况,他说:"我父亲啊,还在写。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写:给盐池县写地方志、给银川  相似文献   

2.
谢海云  华人 《侨园》2006,(6):32-34
因看好大陆经济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纷纷登陆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经商,或进行交流活动。其中一些知名人士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有陈水扁的堂弟陈天福、真相电视台董事长周荃、蒋介石的重孙蒋友柏等。讨厌“台独”,陈水扁堂弟8000台币闯上海今年48岁的陈天福,出生在台湾台南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陈水盛是一名矿工,与陈水扁的父亲陈松根是亲兄弟。从小,陈天福就与堂兄陈水扁的关系十分亲密,两人甚至同睡一张床,同一张桌子读书,陈水扁一直亲昵地叫他“阿福”。此后的10多年间,双双失去父亲的他俩更加亲密了。伯父虽然…  相似文献   

3.
桃源李雄飞 《瞭望》2015,(15):61-61
一天多少个小时?当然是24小时,这还用问吗?但一张“雷人”账单,却颠覆了这一常识。 报载,近日,湖南攸县的刘强(化名)反映,他父亲因肺气肿住院6天,他在院方打印的“每日费用清单”上发现.父亲连续6天每天“吸氧72小时”。对此,刘强实在不解,他要求医院给个说法。  相似文献   

4.
李兴濂 《各界》2014,(11):32-32
斯大林的母亲叫叶卡捷琳娜,是格鲁吉亚一个农奴的女儿。斯大林的父亲叫比索·朱加什维利。婚后一年,叶卡捷琳娜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两个月的时候就夭折了,比索也因痛苦开始不停地喝酒。两年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后生下了约瑟夫(即斯大林),母亲称他“索索”。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的一位农民带着感谢信来到省政府。原来他与外县农民签订的鸡雏买卖合同,因鸡蛋行情发生变化,对方单方面撕毁了合同,使得这位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这张合同上的农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把省政府制定、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保护农村专业户合法权益的决定》拿给他看。这位农民心中一亮,向县法院经济法庭起诉,结果打赢了官司。他  相似文献   

6.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7.
慕容莲生 《各界》2013,(10):86-90
一这个人出身单薄.生于寒微的人何其多,有些人生于寒微死于寒微,有些人生于寒微后来闻达.这个人后来显达了,不过,他的显达却来得古怪.他是曹锟.曹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造船工,在天津大沽一个船行经年累月造木船.家中虽无太多钱,但曹父还是坚持要他的孩子个个都去私塾读书.或许不能供孩子读太久,或许孩子书读得不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尽可能多识得几个字.他真是个家贫心不贫的父亲.可惜,曹锟不是读书的料,混了几年私塾就不肯再去了.  相似文献   

8.
<正>2007年2月4日,父亲肖思明走完92年的人生道路,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封他写给子女的信。父亲晚年时写的字不易辨认,一般是他写完材料,再由别人誊写,这封信是父亲的底稿。信里主要讲,父亲看到《人民日报》连续报道教育子女的文章,就复印几份,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要我们身体力行,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提高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父亲爱的教育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  相似文献   

10.
孙延东 《民主》2009,(7):24-25
正是香椿树抽芽的季节,一位50多岁的老木匠正在院子里汗流浃背地刨木板。他渴了,让10岁的儿子到屋子里给他端一瓢水喝。孩子从屋里端来水.一只手擎着瓢给父亲递去。老木匠面带愠色.“啪”的一声将瓢打翻在地.嘴里喝斥道:“再去端”。孩子又端来水.仍像上次一样。一只手将瓢递了过去.瓢又被父亲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11.
初次试探父亲 1948年11月12日,辽沈战役结束.3日,蒋介石来电,要我父亲到南京开会,说是最高级的军事会议.那天,李世杰参谋长、张濯清总参议等等,都来劝他不要亲自去,让李参谋长代替去.怕蒋父亲扣在南京,不让回来了.  相似文献   

12.
明晋 《民主》2014,(1):47-51
<正>叶圣陶一生写了不计其数的书信,和他通信的不乏那个时代的名人,那些信多半没留下来。而叶圣陶叶至善的"干校家书",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书信中涉及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周围人物悲欢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干校家书"第一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最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在3年又8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俩共有近500封通信。  相似文献   

13.
奇医都元祥     
40来岁的都元祥,一看便是典型的彝族黑脸大汉,言谈中无不流露出孩子般的真诚和他那个民族崇尚的朴实、厚道。名年来,他一直携家辗转在中越边境拔牙维生。今年春天我见到他时,他已经在贵州西南部的兴义市定居近四年了。 说起都元祥的拔牙术,听的人总会一脸惊讶地再三问:这是真的么?点穴无痛拔牙,不用器械,不打麻药,病人还没反应过来,牙齿已经掉下,这简直象天方夜谭。要不是亲眼目睹了他为退休教师张景伦拔牙,我也觉得难以置信。 当时,都元祥先请张景伦张开嘴确定病牙位置,然后右手托住张的后脑,左手往张的颈部一按,只听他一声“吐”,牙齿”哒”的掉入盘中,前后仅几十秒钟,我的镜头盖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再看张景  相似文献   

14.
陈克振 《侨园》2005,(2):14-15
庄炎林和父亲庄希泉都是归侨革命者,也都是致力为祖国架金桥的侨领。庄希泉是著名爱国侨领、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庄炎林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父子俩先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并分别任过全国侨联第二、第四届主席,在侨界传为佳话。祖籍安溪县龙门镇的庄炎林,1921年出生于上海。他童年和少年时跟随父母在上海、厦门等地奔波。庄炎林耳濡目染父亲庄希泉和母亲余佩皋的爱国革命行为,牢记父亲“永爱中华,此志不渝”的教导,很早就立下报国之志。1938年,年仅16岁的庄炎林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救亡  相似文献   

15.
刘茜 《瞭望》1990,(37)
“妈妈、爸爸,我好想回家!”自1988年起,四封发自河南安阳带着孩子悲切呼声的信,如一只只哀鸿飞到了广东省花县。 写信的孩子叫曾玉华,因父亲欠债,被债主李保林拐骗到了河南  相似文献   

16.
陆士华 《民主》2005,(4):45-46
2004年10月3日下午,两名警察在天安门广场找到了一个走失的男孩。这孩子被警察领着没走两步,就扯着嗓子哭起来,大喊着“我不跟警察叔叔走”,死活也不肯让人抱。10分钟后,找到孩子父亲后,警察才明白孩子大哭的原因:那孩子的父亲一直用警察吓唬孩子,所以这孩子最怕警察。这让在场的警察心里很不是滋味。许多人都为这孩子家长的糊涂不解,怎么能这样吓唬孩子?要是孩子真的遇到危  相似文献   

17.
是父亲,一个只能歪歪扭扭地写出自己名字的农民,硬督着我念完高中的。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无权进入正规的学校读书。初中毕业,我自己也想就此作罢,家里很穷,12岁的我也该算半个劳动力了。但父亲不干,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把我送进了一所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学校。 也许是先天不足吧,1978年我没能考上大学。父亲对此大为伤心。面对父亲苍老的身影,面对父亲过早衰老的面容,我无言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月,有记者这样问一群山里孩子:"你们心中的好人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齐声答:"万叔叔!"再问:"你们最爱的人是谁?"孩子们又齐声答:"万叔叔!""万叔叔"名叫万建光,是汝阳穷山村的农民。穷人都想致富,为了温饱他学会了开车,在县城有了一份开车的工作,由此家里走上了希望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20.
命运与绳索     
佚名 《党政论坛》2011,(16):14-14
山里住着一家猎户。父亲是个老猎手,在山里闯荡了几十年,猎获野物无数,走山路如履平地,从未出过事。然而有一天,因下雨路滑,他不小心跌落山崖。两个儿子把父亲抬回了破旧的家,他已经快不行了。弥留之际,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两根绳子,断断续续地对两个儿子说:“给你们两个一人一根。”还没说出用意就咽了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