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系统阐述。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范畴,到目前已经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要搞清楚意识形态这个经典概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就必须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主要文献支撑,以阐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三个最基本层次,虚假的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四个本质特征:阶级性、实践性、继承性和独立性。进而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才是研究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著作间、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著作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间以及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间存在明显的互文性特征。这种互文性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既对前人文本进行了批判吸收,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中得以发展,还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得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4,23(9):34-36
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里程碑性的著作当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主体的实践性本质,政治权力尤其是国家的利益性基础,以及社会的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政治变迁的根本目标及该目标的现实性和价值性特征等思想,为其政治哲学体系锻造了全新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崔剑齐 《世纪桥》2014,(5):52-53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清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的哲学信仰,揭露了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观上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至1846年间。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之所以具有特殊地位,是由于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两位导师写作本书的目的旨在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并借以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以严整的形式正面阐明自己的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以便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崭新的、科学的论证。该书的写作虽然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今天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感到其中的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部著作当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逐步完成他的实践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8.
《探索》2014,(3)
在学界,人们常常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观归结为生产劳动观,同时,又往往只是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角度理解生产劳动,这都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和生产劳动论的误读。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具有多重视野。本文着重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的两种主要维度,即存在论维度和批判性维度。两种维度具有不同的指向,但又内具互补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的传统解读解读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的生产劳动观,即在强调生产理论的存在论维度时忽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的批判性诠释。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法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形成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奠基性著作中,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之为理论依据,深刻地揭示了法的历史运动规律,科学地分析了法的本质属性与核心价值,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了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召开2016年年会,与会代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聚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是一次国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认真检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曾凡跃 《求实》2012,(8):29-32
虽然改变世界同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它们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和语境存在差异: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侧重于从新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强调改变世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自身的问题域中强调"全部问题"都在于改变世界;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纲领性文献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改变世界则是其深化和具体化。根据以上差异,有必要就学界长期流行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误读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2.
常宗耀  关玲永 《探索》2012,(6):177-182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合目的性思想。在他们看来,公平与合理的价值追求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涵的应该是"价值第一"的合目的性思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合目的性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学界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算是其中突出性的代表。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特点以及在我国编译出版情况的基础上,对文本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提出异化思想的缘由、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等哲学家在异化理论上的联系和区别。笔者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突破了把其异化思想过度集中在工人阶级的局限,在结合其新唯物主义论的基础上释放了异化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化的特点,揭露了平等和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幻灭,指出了克服异化的出路在于实践而不是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需要”概念象一条红线贯穿此文始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对需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做了明确深入的阐述,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因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胡素梅 《世纪桥》2009,(3):76-7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的形成轨迹及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科学探究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彻底超越了其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抽象,阐述了科学而全面的国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国家的前提是现实的,不再是思辩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明确指出国家产生于现实个人进行的生产生活过程。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了是市  相似文献   

19.
郑琪  刘勋斋 《世纪桥》2007,(8):65-6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论述了交往理论,科学地规定了交往的内涵,广泛阐述了人的各种交往活动,并深刻揭示出交往及其历史发展与社会结构、人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始终围绕着的核心命题。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为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阶级立场、理论动因及其运思路径存在针锋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观领域,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惯有的思辨的阐释范式具有不相容的内在矛盾性。以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三重人学维度为出发点,可以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下简称《形态》)以资本逻辑、统治阶级的私欲动机、历史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本质的全面批判,有助于更有效地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