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2006,(15)
苏州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水秀丽,素以“园林之城”闻名天下。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在苏州举行。“十五”期间,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绿色苏州”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年中,苏州市新增绿地4298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由2000年底  相似文献   

2.
130多年前被帝国主义焚毁的北京颐和园苏州街,去年9月得以修复,并于第十一届亚运会召开之前对外开放。苏州街的建成,为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增添了新的魅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有百万人涌向苏州街参观。国人面对这条重现的宫市水街,眺望招幌生辉的店铺,其情怀是难以名状的。 苏州街刚开放不久,老作家雷加参观后说:“象今天颐和园里这样的苏州街在苏州是见不到了,在全国也见不到,在外国更找不出第二条。颐和园的苏州街算得上世界之最。”这位有影响的作家的评语,道  相似文献   

3.
李灿 《瞭望》1998,(51)
苏州无模式在中国历史上,苏州有两个时期格外引人注目。一次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伍子胥、孙武、范蠡、西施,帝王将相,英雄美人,在此演绎出精彩活剧;一次是明清时期,此地工商业一度领先全国,被公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样板。今天,苏州再次引...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7,(1)
<正>人物名片戚春兰,民进会员,苏州老万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7月,在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上,戚春兰和她的团队设计的作品《锦绣苏州》受到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等媒体的热捧。2016年9月,中国杭州G20峰会上,戚春兰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丝绸制品苏州的丝巾、手包套《合礼》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的20国集团元首夫人们。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自古就被称为“鱼米之乡”的苏州,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等原因, 导致土地减少。水稻种植面积10年来已由1997年的360多万亩下降到目前的 165万亩左右。再加上增加的300万外来人口,鱼米之乡正面临缺粮之虞。分析人士认为,预计未来3-5年,苏州粮食缺口将扩大到70%甚至75%以上。  相似文献   

6.
张程 《各界》2011,(5):59-62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江南著名才子、一代文豪高启受苏州知府魏舰案牵连,被腰斩弃市,一同被斩的还有同是文豪的王彝。此案因为一篇文章而起,掀开了明清两代一系列充满腥风血雨的文字狱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廖群  许红 《民主》2014,(2):19-20
<正>苏州,曾拥有如丝绸般华丽柔软的绮梦,是文人笔下的"温柔富贵乡",是丝绸悠久历史的见证之地。有史料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先民已开始植桑养蚕。明清时期,苏州丝绸生产领衔全国。到民国时期,苏州丝绸产业链完整,制作精良,是享誉世界的中国代表性工业产品。1949年后,经过公私合营,苏州百余家厂整合为振亚、东吴、光明、新苏等四家丝织厂和新光漳绒厂及两个漳绒合作社。苏州丝绸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官”之辨     
沈发 《侨园》2013,(8):44-44
<正>据说古时候苏州人娶媳妇,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用掌扇、黄盖、银瓜等装饰品,以显示尊贵的气派,而掌扇上又无一例外地粘贴上"翰林官"三个字。后来有个名叫周卜世的苏州人来到扬州,一个扬州人在闲谈中问:"你们苏州的老百姓为什么都不娶媳妇?"周卜世惊讶地反问:"哪有这回事?"那扬州人道:"我曾经在苏州住过几年,看了无数次彩轿迎亲,却都是翰林院的官员,何曾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虽说是戏谑之言,却也尖锐地嘲讽了苏州人这种当官的情结(见清人王应奎  相似文献   

9.
苏州去年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8亿元,连续两年仅次于沪、京、津之后,跃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四位。究其原因,苏州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广大农村,建立了有苏南特色的农村经济。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人们都记得,昔日的苏州农村曾以粮食高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先进而闻名全国,如今,它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到去年底,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建立了13000多个乡村工厂,平均一个乡镇有20多个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给苏州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漠深处奋战16年“我虽然是宜兴人,但对苏州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是我一生事业的起点。”在苏州医学院一幢古朴的办公楼里,强亦忠教授递给我一杯清茶后,陷入了深沉的回忆,“40年了!尽管往事烟云,1957年我从苏州高中毕业时,报考清华大学首次公开招生的  相似文献   

11.
孙宗广 《学理论》2015,(6):115-117
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如一条玉带通联内外,凸显了苏州的水乡特色,更促进了苏州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正是依靠行舟运河,隋唐以来尤其是百年来的近代,有许多外国的政府使节、传教士或者作家、记者、商人等旅居苏州,留下大量的关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字或图片,这些均是原生态的苏州运河笔记,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苏州段沿岸城乡发展的面貌。借助"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获得通过的东风,苏州作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除了加强规划、保护与建设的力度,更应加大对有关资料的挖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12.
孙其勇 《学理论》2009,(19):74-76
苏童是苏州人,在苏州出生,生长到18岁才离开苏州北上北京求学,苏州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苏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时期就热衷于从事文学创作的苏童,在写作时就自然会将文学的触角伸向自己所熟知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因此苏童的作品中有很多故事是写南方的、写苏州的。苏州对于苏州籍的作家苏童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樊宁 《瞭望》1999,(25)
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苏州赢得了世界声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地摆在了苏州人面前。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保护古城风貌,加快新区建设”的批示,于1990年底果断决策,跨过狮山桥,向运河以西地区拓展,开发建设苏州新区,实施面向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现代化新城市的战略。苏州新区在改革开放中长高、长大,提前3年实现了再造一个新苏州的奋斗目标。1998年,苏州新区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7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2亿元、财政收入6.38亿元、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4…  相似文献   

14.
害公与害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年上海市"两会"上,人大代表就苏州河被开发商蚕食提出了批评。 上海市政府历经20多年,花了老百姓几十个亿人民币,好不容易才把苏州河整治得有点眉目。然而,转眼之间,其沿岸地带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私家花园":一栋栋摩天大楼在苏州河尚未水清波碧之前,就将两岸连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6)
正美好的景物就像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醇香,一处好的景致会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打磨,仍然历久弥新。从华东回来已有数周,走过的地方大都印象模糊了,甚至许多地方连名字都叫不出了,但唯有苏州耦园和它背后的故事却总萦绕于心。耦园坐落在苏州市仓街小新桥巷深处,环境僻静,是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处于平江古城保护区的腹地。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耦园前身叫"涉园",为清初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所  相似文献   

16.
曹友德 《民主》2007,(11):44-46
苏州民进是活跃在苏州政治舞台上的一支充满朝气的重要力量。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民进江苏省委会和中共苏州市委的领导下,苏州民进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为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孙其勇 《学理论》2009,(14):128-129
苏州对作家苏童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苏童是苏州人、曾经生活在苏州的这一外在的层面上了。苏州这个江南小城,已经深入到苏童的精神层面,影响到苏童长期的文学创作。苏童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以苏州的人文景观作为文学创作的蓝本,逐渐形成了苏童特色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叙述风格,形成了苏童笔下特有的具有江南风味的、有苏州特色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以及枫杨树乡村系列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1962年,在中国新闻社与香港华文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表现评弹艺术的影版<苏州俩姐妹>中,苏州评弹演员杨乃珍担任主角.该片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放映,一炮打响,杨乃珍成为受到海外华人喜爱的苏州评弹演员.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6,(36)
我们在这一期里以突出的位置向大家推荐《苏州,阔步迈向新世纪》这篇报道。 来自苏州的信息的确令人精神振奋: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解放思想,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了一切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24倍和27倍。如今苏州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居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之后而名列前茅。 但是,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在持续十几年快速发展之后,苏州市的领导和人民认真、深入地总结了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清醒地看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  相似文献   

20.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995年建院。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东吴大学创办的政治学科(东吴政治学)。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技术师范学院苏州校区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该院。在全国211高校的同类院系中,该院堪称师资力量雄厚,在153名专业教师中,教授33人,副教授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在33位教授中,二级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