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作调动,坏事变好事 1944年春,蒋介石召见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兼顾问事务处处长、立法院立委、陆军大学教授的屈武。蒋介石说:“今天找你来,要告诉你,我已决定派你到陕西去担任建设厅长。”屈武不愿意离开重庆,蒋介石声色俱厉地说:“这是命令!”无奈。屈武找挚友蒋经国。蒋经国说:“老兄,不行啦!有人在委座面前告发了你,说你同共产党暗地勾结,并与苏  相似文献   

2.
1945年秋,张治中在重庆拜访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这时也在座。张见到屈武时说:“我正要找你哩,委员长派我到新疆去和平解决伊犁、塔城、阿山三区的问题。现在正在商量组织一个和谈代表团,你愿不愿意和我一道到新疆去工作?”屈武答:“这个问题,我自己不能作主。”于右任接过话头道:“他现在是陕西建设厅长,委员长恐不会同意他离开陕西到新疆去。”张治中接着表示:“只要他愿意去就好办,我可以对委员长说,经文(屈武的字)是最理想的人选,让他参加和谈代表团,有利于和平解决三区问题。”在这次谈话后,屈武立即去征询…  相似文献   

3.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20,(1):32-33
国共两党对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的不同考量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后设立政治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而从日本归来的郭沫若则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蒋介石和陈诚选择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得益于战时军队政治工作的需要,以及郭沫若早年在北伐军总司令部任职的经历和他本人在当时的才气和名气。  相似文献   

4.
肖如平 《世纪风采》2010,(12):35-38
国民革命时期,苏俄顾问鲍罗廷曾特别推荐一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之弟张发明、邓演达之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冯玉祥长子冯洪国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顺利回国。然而,蒋经国却一直滞留在苏联,直至1937年,才返回国内。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说:“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他还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左派。他态度不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对于这样一位国民党内的中派人物。周恩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时时加以关怀和团结。这从他为于右任夫人祝寿一事上就足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6.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清末举人,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后从事反袁斗争,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执委。一直是国民党元老重臣。他对“攘外必先安内”,一心剿共的蒋介石甚不买账。1937年,恰值右任老58岁寿诞,蒋介石决定张大其事,以此往自己脸上贴金,混淆视听,欺骗舆论。于先生识破蒋之伎俩,偏在生日那天潜往上海大学同学会接办的一所中学,在此与同学们喝酒吃面,  相似文献   

8.
抗敌演剧八队是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时,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于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的。当时组建的共十个演剧队及宣传队,在日寇的炮火袭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和生活上的贫病折磨三者夹攻下,坚持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敌演剧八队的前身系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上海救亡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人.1904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任美国驻中国天津部队参谋长、司令官,旋任美国驻华大使馆陆军武官参赞.1941年任美国第三军团司令.1942年任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蒋介石明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实则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史迪威将军因与蒋介石政见不一,发生矛盾,于1944年被美国政府调回.后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政府把抗战看作只是单纯军事抗战,排斥人民的力量,军力和民力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了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军事上处处失利而引起的内外巨大政治压力,使蒋介石政府意识到,军队没有政治工作不行,抗战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不行。南京沦陷后,蒋介石于1938年1月在武汉改组军事委员会,公布修正的《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决定“为恢复北伐时期之政工功能与信誉”,取消1932年1月成立的政训处,恢复政治部的编制。蒋介石相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政治部下设一处四厅,①周恩来分管文化宣传厅即第三厅。蒋介石又委任文化界最有声望的著名学者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因此,武汉时期,直接领导抗战宣传工作,是周恩来这时期最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今年80岁的刘震海老人1928年10月生于河北安平,1941年5月参加革命,194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9月至1956年4月在北京中央机要局任机要股长、机要科长,曾在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任机要秘书,期间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周恩来总理身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14.
武汉位于长江小游与京汉、粤汉两路交汇之处,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中枢,号称中国心脏,在南京失守到武汉撤退之前,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指挥中心。国民党中央政府,蒋介石、陈诚等,中共中央长江局、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明(陈绍禹)、博古(秦邦宪)、凯丰等,以及原苏联援助中国的空军飞行大队都驻节于此。陈诚、周恩来分任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正副部长,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当时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最好时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先生是驰名中外的书法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是国民党元老和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和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开国共合作之先河 早在大革命时期,于右任就积极支持国共两党合作。 1922年陕西靖国军失败后,于先生离陕赴沪。恰巧这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驱逐了不称职的原任校长,要求改组学校,成立上海大学,并拟从陈独秀、章太炎和于右任三位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郭汝瑰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曾经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两度出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授衔陆军中将;他又是以"白皮红心"的方式,在国民党的心脏部门进行特殊战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红色特工。  相似文献   

17.
“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凄楚动人的怀念故乡、思念大陆的哀音是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遗作。于右任, 1879年生于陕西泾阳,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31年后长期任检察院院长, 1949年蒋介石撤往台湾时,他也被迫离开了大陆。身居台岛,于右任时时怀念家乡,思念大陆的亲朋故旧。他遥望大陆,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词。   1962年初,于右任身患重病,他感到自己很可能将久…  相似文献   

18.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胡厥文主持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的工作,经过一年多极其壮烈艰难的搬迁,包括机器、造船、纺织、炼钢、电器、陶瓷、化工、印刷、饮食等行业的146家工厂,14600余吨物资,2500余技术人员和技工,终于迁到了抗战大后方。1942年元旦和1944年10月,迁川工厂联合会两次举办展览会,轰动山城,参观者近20万人。国民党军政要员林森、冯玉祥、居正、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等,中共驻渝代表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美国大使卡尔、苏联大使潘友新、澳大利亚公使艾格斯顿等各界知名  相似文献   

19.
身兼三职为政府西迁运输作准备1937年12月间,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建立战时体制,国民政府积极推进调整中央行政机构的工作——蒋介石将辞去行政院长职务,改由孔祥熙出任,张群任副院长;铁道、交通两部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原铁道部部长张家璈(公权)任部长,彭学沛任政务次长,卢作孚任常务次长。人选确定后,等待召开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通过后公布。在此之前,也就是1937年11月中下旬,继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后,国民政  相似文献   

20.
一、一片深情寄桂林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芦沟桥事变。当月下旬,大革命失败后一直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别妇抛雏,冒险乘船回到上海,参加了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他先是与夏衍等人创办了《救亡日报》,并任社长。1938年4月,他在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授中将衔,主持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